林玉珠
【摘 要】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歷史一輪復習中充分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高三復習
2017年高考大綱的新鮮出爐滿滿的都是核心素養的氣息,不同學科的命題立意,都經歷了知識立意——能力立意——素養立意的過程。吳偉教授在《歷史學科與歷史素養》一文中,對歷史學科素養這樣表述:“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1]歸納各家說法,歷史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科學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因此教師在三維目標落實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滲透核心素養,這樣既能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上梳理知識網絡體系,又能提升學生思辨能力應對高考,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知識汲取、經驗積累、應用創新的能力,發揮陶冶情操、鑄魂育人的作用,讓歷史教學真正回歸教育的“人文功能”。
當然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017高考歷史考試大綱》中明確提出:“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用唯物史觀來統領高三歷史復習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深挖,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小切口,深分析”,層層剖析,提高思辨能力?!吧鐣嬖跊Q定社會意識”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在必修三的一輪復習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來梳理總結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演變規律。文章就《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的復習淺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高三一輪復習中的應用。
一、細化考點,夯實基礎,溫故知新
根據2017年歷史高考考綱精神,高三一輪復習應明確復習目標,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高考備戰的針對性??季V中與本節對應的內容是“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分解和細化考綱知識點,列出本節“學習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后,學生分三組,先溫故知新:分別回顧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代儒學、宋明理學的背景、目的、內容。后探究追尋:儒家思想發展歷程,探尋思想演變規律?
各組學生一一作答,對前三節課基礎知識進行鞏固,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有一定的障礙,筆者從背景、目的、內容等角度引導學生得出演變規律:
(1)背景: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目的: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和扶植(思想具有階級性)。
(3)內容:思想自身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趨時更新(思想的開放性、包容性)。
掌握規律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因此本節課就從這三個規律來設置問題,層層推進。
二、問題引導,運用規律,合作探究
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問題引導上設三個環節“困境篇”—“求索篇”—“結局篇”。
第一環節:引導學生對《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的背景即明清時期的“困境”進行總結:學生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幾個角度總結,但在總結過程中學生抓不住核心詞“困境”,教師適當補充些材料提煉總結:
(一)困境篇——背景
經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推動社會轉型的新的經濟因素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教師補充: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先天不足,社會未轉型。
政治:封建君主專制治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趨于衰落;明亡清興。
(教師引王夫之打傘穿木履故事補充:清朝統治危機,特別是明亡清興,非漢族政權、種族奇恥)
文化:八股取士限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西學東漸為思想界注入了嶄新的時代氣息。
(教師補充:西學東漸因閉關鎖國被中止、交流不暢。)
第二環節:學生通過學案可以初步掌握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唐甄的思想主張,教師進一步設問:在困境中,思想家們如何求索,有何異同?引出:
(二)求索篇——主張(學生歸納、識記)
如:社會特征可以從政治(君主專制,明亡清興)、經濟(重農抑商)、思想(存天理滅人欲)、文化(禮教三綱)四個方面考察,與之相對應的主要思想如:黃宗羲的批君與限君思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黃宗羲“工商皆本”;顧炎武“振興工商”、李贄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理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王夫之“理在氣中”世界是物質的,物質變化有規律可循等等。
第三環節: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曾闡述:“他們對于明朝之亡,認為是學者社會的大恥辱大罪責,于是拋棄明心見性的空談,專講經世致用的實務。他們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是為政治而做學問。”[2]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使有識之士不斷探究改變國家和個人命運的主張和方案。那么這些主張是否能夠改變國家和個人“困境”呢?通過這樣的過渡引出:
(三)結局篇——地位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利用人民版必修三P23 的“學習思考”,結合材料設置合作探究題:有的學者認為,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影響很大,是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來源;也有學者認為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國化才是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來源,你同意哪一種說法?請說明理由。學生用“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并對社會存在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來論證本題。在答題模式和技巧上引入全國卷第41題的答題技巧和要點,指導學生做到“亮觀點—史論結合—理論升華”三部曲,并鞏固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高考還注重考查學生比較分析能力,在實現了“背景”、“內容”、“結果”、“影響”等“學習目標”后,學生可再利用掌握的“思想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思想具有階級性”的理論進行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較。
三、掌握方法,提升思維,培養能力
首先:充分利用“思想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原理引導學生理清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與以往的傳統儒家思想有何關系,表現在哪里?
思想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體現了思想與時俱進,趨時更新,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才能得以傳承和發展。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是在批判中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儒學。如: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繼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以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顧炎武批判脫離實際的學風,繼承積極入世、關注現實和強調社會責任感的儒學傳統,倡導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3] 時代為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商品經濟發展,人們追求個性企圖沖破傳統儒學的束縛。思想的生命力更在與體現了時代感。通過古今思想對比也進一步梳理了儒家思想的發展脈絡。
其次:充分利用“思想具有階級性”讓學生學會中外橫向對比,列表比較同一時期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和歐洲的啟蒙思的異同點。雖然二者都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都批判君主專制;都提出限制君權;對人們思想產生一定的啟蒙作用。但在本質上截然不同:前者屬于傳統儒學范疇,后者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通過古今中外對比進一步論證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高考一輪復習的目的在于夯實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依托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對教材和知識進行整合、拓展與深化,建構基本的學科體系,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能力。復習中,教師可圍繞重點、難點將所涉及的知識以唯物史觀中的主要理論設計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一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偉.《歷史教學》中學版[J].天津新聞出版管理局,2012(11).
[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1.
[3]人教版歷史必修三課件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EB/OL].http://www.docin.com/p-180372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