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軒
(天津城建大學體育部,天津 300384)
實驗與調查
在校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與心境關系的研究
魏玉軒
(天津城建大學體育部,天津 300384)
本文綜合運用POMS量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及調查問卷,揭示大學生不同運動參與程度與心境狀態的關系。結果表明,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時間、頻率、運動量和強度影響大學生的心境狀態存在差異。建議各高校應因地制宜,完善體育場地和設施、提高體育課程供給水平以滿足在校大學生的體育需求。
大學生;體育鍛煉;心境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人才競爭,大學生群體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情緒適應不良”現象。這主要受他們本身的情緒特點和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如學習環境改變、人際關系緊張、學習壓力、戀愛受挫等,從而導致如“強迫、抑郁 、焦慮癥、妄想癥”等的發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狀況愈發嚴重,如何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茖W的體育鍛煉在增進體質健康的同時,也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目前諸多研究證實:體育鍛煉能夠改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國內外對心理健康的研究亦由宏觀層面轉移到實踐當中,在此基礎上,本文著重探究在校大學生不同體育鍛煉參與程度對心境狀態之間的關系,以期揭示不同體育鍛煉程度的量化影響,為提升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提供新的思路和實踐依據。
1.1 研究對象
在校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與心境的關系。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采用自編《天津市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包括體育鍛煉時間、頻率、形式等內容。隨機抽選天津市在校大學生600名,分別為不同專業、年級的大學生,男女比例為1:1。
1.2.2 體育活動等級量表 研究采用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修訂而成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調查被試一個月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體育鍛煉強度、鍛煉量一次鍛煉時間和頻率)。每方面各分為5個等級(1~5分)。身體鍛煉量(0~100分)的得分=強度×(時間-1)×頻率。身體鍛煉標準如下:小鍛煉量≤19分,中等鍛煉量為20~42分,大鍛煉量≥43分,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2。
1.2.3 心境狀態量表 心境,是一種比較持久的、微弱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良好的或不良的心境,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研究選用的心境量表是祝蓓里(1995)修訂的簡式POMS,即《心境狀態量表》,信度在0.62~0.82之間,平均為0.71。包括緊張、憤怒、疲勞、抑郁、精力、慌忙和與自尊相聯系7個情緒分量表,共計40題;均采用李科特的5點計分方法,數字表示程度為:0=幾乎沒有,1=有一點,2=適中,3=相當多,4=非常得。每個分量表的最高得分分別為24、28、20、24、24、20、20,最低得分為0分。消極情緒紛亂總分的計算方法為:5種消極情緒得分(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的總分減去2種積極情緒得分(精力、自尊感)的總分,再加上校正值100。根據常模TMD≥188分為高分組,187~107分為中等組,小于108分為低分組。情緒狀態總估價(TMD)分值越高,表明更有消極的情緒狀態,即心情更為紛亂、煩悶或失調。研究結果中POMS得分與祝蓓里文獻結果對比,發現各分量表得分未見顯著差異。
1.2.4 數理統計法 本文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M±SD)表示。
大學生不同體育鍛煉強度組之間心境狀態的比較中,不同鍛煉強度組的顯著差異表現在“憤怒”“疲勞”“精力”“自尊”方面,尤其在“自尊”方面表現為強度越大,“自尊”水平越高;在消極紛亂總分方面,不同鍛煉強度無顯著差異。這說明鍛煉強度對心境狀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憤怒”“疲勞”“精力”“自尊”維度上,尤其是在“自尊”維度上(表1)。
在校大學生不同體育鍛煉時間組之間心境狀態的比較中,體育鍛煉時間對心境狀態的影響效應非常明顯,在小于20min組與20~30min組的比較中發現積極情緒維度方面差異更加顯著。這說明體育鍛煉時間越長,心境狀態越良好,其中在正常時間范圍內,短時間內鍛煉時間的增加對心境積極維度的促進效應更明顯,長時間內鍛煉時間的增加對總體心境狀況的提高均有促進作用。通過在校大學生不同體育鍛煉頻率組之間心境狀態的比較發現,不同鍛煉時間組心境差異具有相似的層次性,在正常鍛煉頻率范圍內,鍛煉頻率越大,心境狀況越好。通過在校大學生不同體育鍛煉量組之間心境狀態的比較得出,小鍛煉量組與中等鍛煉量組在“抑郁”“精力”“慌亂”“自尊”“TMD”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中等鍛煉量與大鍛煉量組在“疲勞”“自尊”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小鍛煉量組與大鍛煉量組在“憤怒”“抑郁”“精力”“自尊”“TMD”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體育鍛煉量對心境有顯著促進作用,對“抑郁”“慌亂” 有明顯緩解作用,對“自尊”具有明顯促進作用(表2)。

表 1 不同體育鍛煉強度組之間心境狀態的比較

表2 不同體育鍛煉量組之間心境狀態的比較
高校應密切關注在校大學生心理狀況,努力完善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尤其體育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提高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量,緩解其可能存在的壓力;同時,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加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教育,改變部分學生體育鍛煉的消極態度,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情緒,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以身體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心境是研究對象也是研究工具,高校有關部門應完善體育俱樂部體制,增加體育俱樂部的心理監測功能。俱樂部可以利用心境量表或是其他心理健康量表,對大學生進行分期測量,對心理狀態不佳者提供體育鍛煉指導或制訂運動處方,這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戴玉英.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對心理調節作用[J].南昌高專學報,2012(1):158-159.
[2]張超.不同體張育鍛煉習慣醫學生身體自尊、心境狀態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7):4-35.
[3]佟小玲.體育鍛煉對改善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3):183-185.
G807.4
A
1674-151X(2017)01-0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24
投稿日期:2016-11-20
魏玉軒(1985—),碩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