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5月10日文章,原題:大多數印度人和中國人存在共識的三個方面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但由于兩國擁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宗教和語言,許多人認為他們的相似之處僅限于此。然而,當考慮到婚姻、消費主義和教育觀念時,兩國間又顯現出一些極其有趣的相似點。1.中印父母都十分看重兒女婚姻和禮數。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印度,婚姻都被視為步入正統社會并融入其中的關鍵一步,父母莫不對其子女的婚姻大事牽腸掛肚。兩國社會都存在龐大的正規/非正規和線上/線下相親體系及服務。父母甚至前往“婚姻市場”根據宗教、社群和經濟狀況等條件為子女物色配偶。兩國社會更看重文化共性、財富和社會地位,將婚戀觀及興趣相投放在后面。如果你到30歲仍未結婚,人們將對你投以同情且擔憂的目光,尤其當你是女性時。2.癡迷奢侈品為彰顯身份但都鐘愛打折商品。兩國民眾乘坐飛機到歐洲購買奢侈品的現象很常見,為的是確保最佳購買選項并避開國內市場因進口稅費導致的高價。他們都以擁有昂貴物品為豪,但以極低價格買下同樣會感到興奮。此外,他們還毫不避諱地打聽或說出為某些商品花了多少錢。3.兩國學生承受巨大學業壓力但不重視情商。為在全國高校入學考試中獲得將被名校錄取的高分,中印兩國學生都在承受來自父母和教師的巨大壓力。鑒于兩國人口眾多,考生們被各自國內名校錄取的比例使哈佛和斯坦福的入學要求看起來也算不上苛刻。
由于強調數理能力且死記硬背,中印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令美歐同齡人相形見絀,尤其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課程和標準化考試方面。但兩國相對都不重視創造力和情商,往往不鼓勵青少年學習文科,導致他們不擅長寫作并欠缺辯論能力。此外,考試壓力使兩國學生都存在令人擔心的抑郁、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此外,在人口大國中,兩國民眾從小就不得不與許多人競爭機遇與資源。這也使他們無論在學校、職場還是在社會中,都總是面臨與同齡人競爭的社會壓力。但兩國又非常重視社群觀念,這也是擇偶等問題成為集體而非個人決定的原因。畢竟,家庭、社群和國家等觀念是中印兩國身份意識的核心。▲
(作者麗薩·曼戛爾達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