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媛
〔關鍵詞〕高中心理課;沉默原因;對策
一直以來,心理課以體驗性和活動性而受到學生的青睞,然而,不是每節課都會讓學生感覺有趣,有時候課堂也會出現并非教師想要的消極沉默,比如:睡覺、講話、開小差、不愿說話、不敢說話、看其他書、做作業等現象,尤其在高中生學業負擔繁重的情況下,如果心理課流于平淡,學生很可能就轉為沉默。為此,我們很有必要思考一下高中心理課上學生沉默的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一、心理課上沉默的原因
(一)教師方面
1.課堂主題未貼近學生內心
有時,教師選擇的課堂主題過大,內容過于寬泛,學生感覺不接地氣,就會出現一些消極的課堂沉默,比如“高中生人際交往輔導”這樣的主題顯得有些大,講起來可能會顧到這兒顧不到那兒,從而導致每一個環節可能都是淺嘗輒止,學生體驗不深刻。事實上,高中生的人際交往包括同伴交往、師生交往、親子交往、異性交往、舍友交往等,教師可以將主題進一步分解,形成一些微主題,然后從這些微主題中挑選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來進行,這樣學生發言的欲望會強烈很多,課堂效果也會好很多。
另外,選擇的主題不具校本化,也會讓心理課堂陷入消極沉默。有時同樣的主題,在其他學校可以上得很好,但移到本校來上,卻不對味,這是因為每個學校的校情、學情、生源有差異,學生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比如“高中生厭學心理輔導”這一主題在普通高中效果較好,因為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相對欠佳,厭學的人較多,但在一些重點高中,情況就會有所不同。所以課堂內容、課堂呈現方式也應隨校本情況而變化。
2.課堂形式單一乏味
目前高中生的心理課,課堂形式大都是案例分析與討論,尤其在有統一教材后,如果每次都按照教材里面的內容上,學生會感覺形式呆板。比如,蘇教版《心理健康》(高中試用本)每一課的編寫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心靈故事(案例)—心海導航(理論)—成長工作坊(活動)—拓展訓練營(鞏固活動)”這樣一條思路,當然,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案例與活動,但教師如果處理得不夠靈活,一味照本宣科,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一種“揚棄”的態度,沒有必要的課堂反思,課堂就很容易因為單一的形式而陷入沉默,成為教師自導自演的劇情。
3.問題設置欠具體
心理課上,如果教師的提問比較抽象籠統,學生很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回答也是簡簡單單的詞。比如“科學管理時間”的主題中,當學生測試后,教師問:“同學們,你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得怎么樣?”學生可能會說“還可以”“不錯”“不怎么樣”“很差”,如果教師不善于運用具體化技術,這個問題很可能就到此終結,教師對學生的時間管理情況還是不了解。
4.控場能力不夠
學生的學習狀態是隨情緒情感而變化的,如果學生上一節課被老師批評了,或者與同學發生矛盾了,或者月考考得差,又或者有其他心事,那么這一節課情緒狀態就會很糟糕而無心聽課,這時,如果教師因此而產生低落情緒,“課堂基調”就會越走越低,導致課堂越來越上不下去,有些教師就會以自習來結束課堂,其實,這就是教師控場能力不夠的表現。
(二)學生方面
1.學生不知如何表達
心理課上,教師讓學生發言時,學生經常會出現“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情況,這可能有幾種情況:一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好;二是學生閱讀量不夠,詞匯量少;三是學生可能出現“舌尖”現象,話到嘴邊說不出。
2.學生對教師抗拒
有些學生因為被某個教師批評、挖苦、辱罵過,從此記恨老師,一看到老師進教室就不舒服,課堂上表現很消極,不說話,做自己的事,或者與老師對著干,課堂上師生互動就有問題。
3.學生膽小,考慮多
有些學生生性膽小,課堂上不敢發言,尤其是有人聽課時,更是緊張不已;還有的學生在心理課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時,怕別人太了解自己而表現出防御的態度;也有一些學生怕傷面子、出丑、得罪他人,當教師讓大家分享班級中的一些不良現象時,學生一般都不敢說。
4.學生情緒欠佳
高中生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影響情緒的事件也很多,不理解課堂內容、人際沖突、戀愛失敗、選擇矛盾、成績下滑等都會影響他們的課堂學習狀態。
二、如何應對心理課的沉默
(一)實行選課、點課
高中生的心理課主要涉及自我認識、人際關系、學習、情緒情感、生活適應、生涯發展等方面的內容,每個內容下又有若干個主題,教師可以根據校情和學生實際,提供給學生一些主題,讓其選擇;或者在開學之初,讓學生寫寫本學期最想在心理課上了解的內容;或者教師事先準備好一學期的課,在課堂上讓學生隨便點課,根據點課人數的多少來決定課堂主題;或者教師在一節課快要結束之時,讓學生來決定下一節課的內容。選課與點課的目的是讓課堂主題更貼近學生生活,每節課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最迫切需要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二)豐富課堂內容與形式
心理課屬于活動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于高中生,我們可以有案例分析與討論、情景角色扮演、故事啟發、笑話幽默、視頻欣賞、活動互動、自我反思等形式。一節課形式多樣,但又不流于形式,不一樣的形式下有更深刻的內容體驗。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因此在內容的設置上,有價值的問題必不可少,內容的邏輯性與層次性至關重要。
(三)細化問題
在分享環節上,心理教師要會設置問題與適當追問,這表現在學生參與活動后,教師呈現的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并且有針對性,讓學生知道回答問題的方向,從而有話可說。比如“科學管理時間”這個主題,學生記錄完“我的一天”各項事務所花的時間后,教師可以呈現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請你們看看自己一天的時間分配合理嗎?時間用得多的事務有哪些?這些事務時間安排有必要調整嗎?如需調整,如何調整?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只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教師就可以適當追問。追問可以使用具體化技術,讓學生知道如何把問題回答得詳細具體一些。比如:同樣是時間管理的主題,學生的時間管理存在漏洞,教師說:“你該如何去合理分配好你的時間呢?”學生說:“不知道。”教師這時可以追問:“在你心中,什么樣的事是值得去做而且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呢?為什么?”將問題細化,可以挖掘出很多信息。
(四)提高課堂調控能力
課堂上,如果教師沒有較強的情緒調控能力,課堂教學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尤其面對情緒多變、內心世界閉鎖的高中生,心理教師一定要把控住,不能跟著學生的低落情緒走,更不能因為暫時沉悶的課堂氛圍而喪失自信。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課前可以播放一段搞笑視頻,調動學生的情緒;二是課中多插播一些幽默風趣的段子,調節學生的情緒;三是說出自己面對同學們此刻消極表現的感受,讓學生理解老師;四是提問班中的一些活躍分子;五是教師采用多種課堂形式,調動全體成員參與。
(五)營造安全的課堂氛圍
在分享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要求:不嘲笑、不諷刺、不挖苦、認真傾聽、相互尊重、給他人掌聲。在分享時,對膽小的同學,可以先讓同學們給TA掌聲,同時教師站到學生身邊,鼓勵學生發言,肯定學生的亮點,抓住每一個可以表揚的機會,給學生加油鼓勁;對害怕得罪人的同學,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不點評他人觀點,不傷害他人情感;對直接受到言語攻擊或受到負面評價的學生,教師可以及時挖掘該生的閃光點,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該生,讓該生避免尷尬場面,待學生心情放松之時給該生提出一些建議。教師要盡量少批評,如果有必要批評,盡量語氣委婉,以避免師生沖突。
(六)訓練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
一般來說,高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不錯,但在心理課的分享環節,普通高中生的語言表達欠佳,主要表現在語言表達的條理性、連貫性、流暢性和文采性方面。為此,教師可以在分享之前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后再發言。在分享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以使學生語言更連貫,并鼓勵學生多發言,多鍛煉。同時,教師要提醒高中生多閱讀,拓寬知識面,提高發言的內涵。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紅橋高級中學,揚州,225000)
編輯/劉 芳 終校/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