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蔡柔娜
〔關鍵詞〕閑暇輔導;高一;活動設計
【活動理念】
閑暇生活是中學生生活里重要但又很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優質的閑暇生活是中學生素質的綜合體現。針對高中生學業繁重,閑暇生活安排不當的問題,本節課首先通過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審視現有的閑暇生活,然后通過優質閑暇生活的理論指導,以及自編的“優質的閑暇生活雷達圖”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休閑觀念,培養他們安排優質閑暇生活的能力。課堂分四個階段:熱身階段,通過社會計量鼓勵學生表達對現有閑暇生活的評價;轉化階段,通過肢體表演讓學生重新進入閑暇情境,實現在課堂內做到直觀審視閑暇生活的具體安排;工作階段,通過理論講授和小組活動,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休閑觀念并主動做出行動調整;結束階段,使用4F引導反思提問法鞏固和提升活動的體驗與收獲,并做一個實際的雙休日計劃,落實課堂所學。
【課程說明】
廣東實驗中學(下稱“省實”)高一年級學生基本在校寄宿,學業任務重,校園活動也極為豐富。學生在校內可以充分投入到各種活動和學習之中,感覺非常忙碌和充實。但同時由于絕大多數學生第一次住校,周末回家會格外放松。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和班主任的反饋發現,很多學生對周末在家的時間利用不滿意,主要意見集中在花時間玩了但不能真正放松身心,而作業又經常寫不完,于是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回校之后,周一周二有懊惱情緒和瘋狂補作業的行為,周三開始才比較有學習狀態,而周五又開始期待和安排周末的活動,導致整體學習狀態不佳和學習效果下降。如何安排雙休日,是每個高中生必修的功課,而這也屬于高中生生活指導中閑暇教育的內容。
傳統的閑暇教育注重引導學生找尋個人興趣和學習分辨健康與不良的休閑活動,但我校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我了解與分辨能力,傳統的教育內容不夠切合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依據優質閑暇生活理論,讓學生掌握判斷優質閑暇生活的標準與安排閑暇生活的方法。
本節課是適應系列課程,在《高中修煉手冊二——樂對變化》(文章刊登在本刊2017年第5期)的基礎上,從關注學業表現拓展到關注學生課余生活的質量以及學生安排課余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在高中學段更好地自主安排課余生活。
【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優質閑暇生活的定義與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反思現有的閑暇生活,能主動做出調整,具備安排優質閑暇生活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優質閑暇生活的價值觀,培養對閑暇生活的正確追求。
【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
2.教學難點:能根據現有情況,按照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反思問題,主動調節現有閑暇生活。
【課時】
兩課時,90分鐘(建議用在高一上學期放假之前)。
【適用對象】
高一年級
【活動策略與方法】
高中一年級學生處于自主需求急劇發展的階段,但他們的自主安排能力的發展無法與該需求匹配。在雙休日安排上具體表現為:顧此失彼,追求片面的收獲;消極被動,卻抱怨沒有自由;自控力不足,在某個活動上花時間過多等。針對這些特點,本課程提出了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自主安排,深刻快樂,收獲豐富,顯我風格以及時間合理,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休閑價值觀,進而作出有針對性的行為調整。
這節課采用的教法是體驗法、自我分析法、講授法和小組討論法。首先從社會計量與情緒表達切入,然后使用肢體表演讓學生進入雙休日情境,結合4F動態引導反思討論法(事實Facts、感受Feelings、發現Findings、將來Future)逐步引導學生反思其雙休日安排。接著使用教授法,講授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給予學生評價框架。最后,通過小組互助,促成行為轉變。
【課前準備】
活動準備:7張彩色卡片,分別書寫“心情指數”“收獲指數”“自主安排”“深刻的快樂”“收獲豐富”“顯我風格”“時間合理”。
對學生的要求:按照上節課的分組(6人/組),要求學生積極真誠地參與活動,尊重他人,學會聆聽。
【活動過程】
一、團體熱身階段(5分鐘)
熱身活動——雙休時間擺擺看
活動方法:
1.請將兩個手掌豎起,掌心相對放在胸前位置。
2.用兩個手掌心之間的距離表示雙休日中能由自己自由安排的時間,如果完全自主,可以使勁張開兩臂,如果覺得幾乎沒有自由時間,可以只拉開一點點距離。
3.看著兩手之間的這段自由時間,請你用1~2個形容詞,將你的雙休日心情說出來。
4.在小組內輪流講出每個人的“心情詞語”。
設計意圖:
1.熱身階段用社會計量方式,讓學生直觀地表達出對雙休日自主安排的滿意度及心情。
2.通過直觀的視覺分享,觀察彼此的情況和心情,讓學生在班級和小組內迅速產生同感和理解。
教師角色:
在熱身階段,教師應注意創設寬松、包容的氛圍。談到時間安排,學生容易產生被評價的顧慮,引起自責情緒和偽裝。因此在活動之前,教師應給予充分的引導和鼓勵,關注學生所表達的真實情感,鼓勵勇于表達的學生。同時也不能忽略暫時不愿表達和有所掩飾的學生,對他們給予理解和鼓勵。
此環節的指導重點應是:鼓勵表達,延遲評價。
二、團體轉換階段(20分鐘)
表演活動——我的雙休演演看
活動方法:
1.兩人為一組,分為A、B,回想最近一次雙休日。
2.老師會說出雙休日的時間點,請A同學用動作重現當時的活動。
3.B同學觀察A同學的雙休日,并思考兩個問題:
(1)如果是你度過了這樣的一個雙休日,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2)你最欣賞這個雙休日的哪個部分,為什么?
4.演繹完之后,B同學向A同學反饋以上兩個問題,并采訪A同學兩個問題:
(1)你最滿意哪個部分?
(2)最想改變哪個部分?
5.兩人交換角色進行活動。
6.全班內分享最滿意部分和想改變的部分。
請分享的同學用“心情指數”卡片的高低,表示某一具體活動帶來的開心程度;用“收獲指數”卡片的高低,表示這一活動帶來的收獲大小。
7.根據同學的分享結果,提煉出決定雙休日是否滿意的元素。
設計意圖:
1.通過二人小組的表演和觀察,讓學生互相檢視目前的雙休日是如何度過的。
2.再次回憶周末的活動,并以肢體動作重現,能重新引起當時的感受和情緒,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機會重新回到當時的情景,以新的角度重新體驗和審視自己。
3.這個環節要求學生使用肢體動作去表演,而不是使用語言描述。目的是繞過語言,更客觀地展示出“我做了什么活動”,將注意力聚焦在行動本身,而不是僅僅講述對行為的想法和解釋。
4.活動里設計讓二人小組相互觀察,目的是調動同伴力量,在相互觀察中產生共鳴和理解,并獲得關注與支持。
5.分享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將肢體表演所引起的感受,進一步引向理性思考。讓學生從體驗感受出發,整理出一天里安排滿意的地方和不滿意的地方。
6.最后,用卡片將感受和收獲直觀地擺出來,目的是將抽象的感受具像化,也為下一環節的活動做鋪墊。
教師角色:
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組織工作,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動之中,認真聽教師的報時,并及時做出相應的動作。
教師報時的間隔應恰當,間隔太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回到當時情境,肢體再現時會很匆忙。間距太長,學生的每個動作之間有很長的停頓,容易引起尷尬情緒。
每個班級都會有部分對表演有顧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寬容和鼓勵,讓他們以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幅度去做動作,不應作評價甚至批評。
此環節的指導重點應是:鼓勵學生投入回憶,專注觀察和傾聽。
三、團體工作階段(30分鐘)
活動——我的優質閑暇生活:檢視與調整
活動方法:
1.結合分享結果,介紹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
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
(1)自主安排:能遵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并能參與活動細節的安排。
(2)深刻快樂:活動能帶來積極的情感,并且這些積極情感是深刻而持續的。
(3)收獲豐富:活動能體現一定的功能性,例如,能發展個人能力、人際關系或鍛煉身體等。
(4)顯我風格:閑暇活動與個人性格和行事風格有一致性,能體現個人的性格特征。
(5)時間合理:閑暇活動與學習工作的時間分配合理,各項閑暇活動的時間也能合理分配。
2.自評示范:請同學用“自主安排”“深刻快樂”“收獲豐富”“顯我風格”“時間合理”五個卡片分別擺出自己的雙休日五維度。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某些維度進一步提問。
3.全班學生完成學案:畫出“我的雙休日雷達圖”。
4.小組討論:
(1)組內進行視覺分享,相互觀察彼此的雷達圖。
(2)找出最想修正的維度,與小組內這一方面評分高的同學交流改進方法。
(3)小組長記錄討論得出的改進方法。
5.大組分享所找到的改進方法。
6.教師總結閑暇活動的安排和調節方法。
設計意圖:
1.經過前階段的分享討論,學生對什么是滿意的雙休日有了一定的思考。所以在團體工作階段,可以以此為基礎,為學生提供評價優質閑暇生活的標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閑暇生活觀念,為下一步主動調整閑暇生活做知識準備。
2.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分別從自主性,愉悅性,功能性,統一性和合理性五個基本方面幫助學生檢查閑暇生活的特點和情況,基本能呼應其滿意和不滿意的原因。
3.找出希望改進的維度后,小組討論可行的改進方法,目的是利用同伴資源,有些學生在這個維度擅長,但另一個維度不擅長,此時可以彼此補充,交換意見,在討論中感受到同伴的力量,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教師角色:
這一部分教師的指導角色要突出,應用科學、明確的語言,向學生講授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特征,使學生有準確的理解。在討論時,教師應關注學生問題的共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同時積極尋求同伴資源,發掘可以解答他人問題的學生,例如,對班上的特長生和課余活動有特色的學生,要鼓勵其發言。學生提出的調節困難,往往指向休閑活動與學習的沖突,這應該善用同伴資源,讓兩者兼顧的同學分享經驗。
此環節的重點應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優質閑暇生活的五個維度,引導學生思考可行的調整方法。
四、團體結束階段(15分鐘)
1.使用4F動態引導反思提問法,進行大組分享:
事實回放,強化記憶(事實,Facts)
(1)活動中,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句話是什么?
表達感受,整理體驗(感受,Feelings)
(2)在活動中,你在給自己的閑暇生活評分時有什么感受?是容易的,還是困難的?
(3)做閑暇活動調整時,你有什么感受?哪個地方感覺輕松?哪個地方感覺迷茫?
發現問題,看見規律(發現,Finding)
(4)對于自己的閑暇生活,你有什么新發現嗎?
切實落地,指向未來(未來,Future)
(5)你覺得今天學到或感悟到的哪些點,以后可以用在雙休日的活動安排之中?
(6)如果從下一個雙休日開始,做一個小小的改變,你選擇做什么?
2.鼓勵學生按照課堂的收獲,課后完成學案第二題。
設計意圖:
1.在對閑暇生活進行審視和調整活動之后,通過4F動態引導反思提問法,幫助學生回顧活動過程,加深體驗。進一步察覺活動中的困難之處,強化收獲,并將所學指向生活實踐。
2.課程的最后,設計一項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將所學運用在實際生活之中,通過對下一個雙休日的安排設計,使內心的計劃書面化、具像化,幫助學生將計劃實施。
教師角色:
教師承擔著啟發提問、鼓勵發言的誘導者角色。在這個部分,教師幫助學生表達對活動的感受,回顧活動中已解決和未解決的問題,整理收獲,并形成可操作的行動計劃。對學生所分享的內容應注意鼓勵,并向具體化、可操作化引導。
此環節的指導要點應是:鼓勵分享,提升生成性內容,鼓勵落實行動。
【教學反思】
“優質的閑暇生活”采用量化和可視化的方式,帶領學生梳理自己的周末閑暇時光,結合理論和實操,指導學生反思現有的閑暇生活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主動做出調整,追求更高品質的高中生活,學生課堂表現積極,參與性高。但在“我的雙休演演看”環節,有些學生比較拘謹,不能很好地演出“我的雙休”,此處需要更好地鼓勵學生,讓他們以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幅度去做動作。此外,該設計的“優質的閑暇生活雷達圖”還可以用在個體輔導之中。對于雙休日時間安排有困難的個案,可以使用“優質的閑暇生活雷達圖”作為測量工具,讓學生對自己的閑暇生活作自評并畫出雷達圖,然后根據直觀的畫面觀察,再討論每一維度的情況和所產生的影響,針對具體問題,進一步討論具體的調整措施。我在個體輔導中曾使用此工具,取得較好的輔導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實驗中學,廣州,510375)
編輯/劉 芳 終校/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