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魁
摘要:闡述了尋甸縣貧困人員情況,分析了貧困人口致貧原因,針對林業扶貧工作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尋甸縣可通過生態補償扶貧脫貧,主要應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陡坡地治理、石漠化治理、招聘生態護林員等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問題,實現脫貧。
關鍵詞:生態脫貧;工作經驗;尋甸縣
中圖分類號:F31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42-02
1貧困人口狀況
1.1 尋甸縣貧困人口情況
尋甸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烏蒙山區連片開發縣,轄9鎮4鄉3街道辦,174個村(居)委會,1668個自然村,國土面積3598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縣共有人口53萬人,貧困鄉鎮6個,貧困行政村4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5043戶,貧困人口83158人,邊緣貧困人口71667人,農村D級危房戶56746戶。目前,還有10.53萬人存在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75個自然村不通公路,498個自然村不通硬化道路,650個自然村不通村內硬化道路。全縣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危房面廣量大,產業結構單一、規模小,社會事業滯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1.2 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分析
主要致貧原因為:①缺乏勞動力,家庭成員年老或殘疾;②長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③自然環境較差,資源缺乏;④缺資金,缺項目;⑤勞動力文化素質差;⑥自然災害是造成貧困和返貧的重要原因;⑦供養子女讀書。
2 林業扶貧工作情況
尋甸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349戶、51714人,按照生態補償脫貧的要求,尋甸縣計劃通過生態補償扶貧脫貧,采取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陡坡地治理、國家石漠化治理、泡核桃基地建設、增加生態護林員等實現貧困人口生活問題,實現脫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2015年度通過生態補償脫貧2421人,共計投入資金11152萬元,其中:市級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330萬元,完善國家退耕還林補助資金854萬元,國家級退耕還林補助資金300萬元,清水海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00萬元,國家陡坡地治理補助資金600萬元,公益林實施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469萬元,天保工程資金744萬元,農村能源建設補助資金665萬元,國家森林撫育補助資金590萬元[2]。涵蓋了全縣建檔立卡的19043戶63321人,通過補償,實現了2421人脫貧。
(2)2016年度通過生態補償脫貧2640人,共計投入資金10585萬元,其中:市級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330萬元,完善國家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05萬元,國家級退耕還林補助資金550萬元,清水海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00萬元,國家石漠化治理補助資金320萬元,公益林實施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469萬元,天保工程資金493萬元,國家森林撫育資金590萬元,省級低效林改造補助資金147萬元,農村能源建設補助資金396萬元,核桃提質增效補助資金75萬元,核桃基地建設補助資金10萬元。同時,通過請示市林業局,得到市局積極響應,重點從四方面給予傾斜,一是建立林業示范基地建設,培育經濟實體。二是打造交易平臺,強化支撐體系,圍繞開展林業技能培訓,力爭發展到每村至少有一名林業科技員。三是打造本土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四是通過生態補助脫貧人口主要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專職護林員185戶832人。五是拓寬融資渠道,安排資金扶持,使項目區2640人實現脫貧。截止目前,按照人均年收入3140元標準,經過統計梳理,已經達到脫貧標準的人數為353戶1071人,占全年脫貧任務的54.95%。
(3)按照中央提出的通過選聘生態護林員解決部分建檔立卡貧戶實現脫貧的要求,下達中央財政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500萬元,選聘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將任務分解落實在5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每人每年按1萬元管護補助進行發放,真正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就地轉化為生態保護人員脫貧的總體目標。全縣及時召開動員會議,將任務分解落實,選聘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必須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方可擔任生態護林員,目前。選聘5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生態護林員工作已落實,自2016年11月全部上崗,待遇落實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再增添脫貧人數1630人,累計完成生態脫貧2701人,可完成全年脫貧任務的139%[3]。
(4)持續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共計投資185萬元。對兩個掛鉤幫扶點加大泡核桃種植規模,種植核桃67000株。建設安裝太陽能342套、節柴灶352眼。組織開展了2期核桃、板栗技能培訓。在兩個掛鉤幫扶村委會各新增常年專職護林員10名,工資與現在聘用的650元/月標準持平,實現20個家庭91人脫貧。投入資金10.6萬元,完成掛鉤點村委會的林區道路硬化。投資78萬元建設8個黨群活動場所和森林管護站點建設,達到一房多用的功效,實現滿足貧困群眾各項事務活動需求有突破。林業局干部職工65人,嚴格按照“掛包幫”“轉走訪”、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深入貧困戶調研走訪,回訪核實79戶219人,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心中有數,一戶一策或一戶多策,動真情、獻愛心,對掛鉤聯系點寄宿制小學87名留守兒童送去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對掛鉤點貧困戶送化肥(尿素)24.4 t,為貧困戶提前準備2017年春耕生產物資做了實事,力爭2017年所掛鉤幫扶貧困戶全部脫貧。
(5)及時對接,加大力度,爭取生態脫貧取得新進展。2017年度計劃通過生態補償脫貧2748人,預計共計投入資金8485萬元,其中:市級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330萬元,完善國家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53萬元,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資金300萬元,清水海水源區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00萬元,公益林實施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469萬元,天保工程資金333萬元。同時,將爭取更多項目和資金支持,使項目區2748人實現脫貧。
(6)完成四個百日會戰涉及林業各項工作方案編制,梳理了各個百日的工作目標和任務[4]。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林業生態補償補助標準過低
從2011年實施天保二期工程以來,補助標準為每年每畝10元的標準執行,一直沿用至今,沒有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物價上漲對補償標準進行動態調整,不足以彌補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因保護重點公益林而付出的經濟代價,經營者追求經濟效益與國家需要生態效益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重點公益林的保護效果。在這一基礎上,再次提高補助標準顯得尤為迫切。
3.2 項目資金難以足額到位
由于縣級財政收入的貧乏,縣級公益林的的補助資金難以落實,比如縣級2.6萬畝公益林生態補償,按照15元/畝標準,所需資金39萬元縣級財政無力承擔。
3.3 短期難見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是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衡量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是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關系。項目效益發揮周期較長,林業項目主要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非常小,許多造林項目很多年都無法見效,比如退耕還林,尋甸縣最早實施于2000年,至今群眾基本沒有看到經濟效益,16年期限的國家退耕還林面積補助大部分已經結束,很多農民的現有耕地面積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多年來都靠國家補助和外出打工來維持生計。
4 生態脫貧的對策與工作計劃
4.1 引導結構調整,保障提高家庭收入
全縣宜林地資源較為豐富,但林地利用率、產出率較低,盤活林地資源,在提高林農收入方面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結合林權制度改革,林業部門一是引導發展立體林業和循環經濟,培育林下產業,鼓勵和培育林下經濟示范戶開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引導貧困人員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的發展,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家庭收入。二是鼓勵林權抵押貸款和繳納森林保險。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引導林農通過林權抵押貸款,解決貧困家庭創業發展資金難題。鼓勵廣大林農繳納森林保險,有效減少自然災害等帶來的經濟損失。三是指導科學化種植。縣林業局與昆明市林業局、昆明市林業技術學校、省市科研院所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長期合作,定期深入貧困家庭較多的村組傳授科學管理技術,引導群眾掌握種植、修剪、防旱、防凍、病蟲害防治等經濟林管理技術,幫助林農科學化種植,提高林地產出率。
4.2 林業項目產業與經濟林產業推動脫貧
(1)利用上級返還的森林植被恢復100萬元,用于柯渡、雞街兩鎮2.5萬畝板栗病蟲害防治,力爭板栗提質增效,促進貧困戶增產增收。
(2)依托干果經濟林基地項目建設,尋甸縣在大力發展核桃經濟林產業方面向貧困戶傾斜,為全縣15349戶貧困戶免費供應苗木38.37萬株,并提供信息、科技培訓等,扶持貧困家庭大力栽植核桃、板栗、花椒等林產品,發展經濟林產業。
(3)計劃完成干果基地核桃提質增效項目2萬畝,2016年已完成1萬畝,2017年計劃新增1萬畝。
(4)通過完成綠色廊道建設5000畝,按照700元/畝補助標準,將爭取資金350萬元。
(5)通過完成基礎設施防火通道建設200 km,覆蓋11個鄉鎮(街道),將爭取資金400萬元。
(6)將加大太陽能熱水器推廣力度,2017年新增3000套、按照1000元/套補助標準,將爭取資金300萬元;節柴灶5000眼,按照400元/套補助標準,將爭取資金200萬元;太陽能路燈6000盞、按照1000元/盞補助標準,將爭取資金600萬元。
參考文獻:
[1]尋甸縣林業局.尋甸縣林業局2016年度低效林改造任務作業設計[R].尋甸:尋甸縣林業局,2016:5~7.
[2]昆明市林業局.昆明市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培訓材料[R].昆明:昆明市林業局,2015.
[3]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尋甸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扶貧縣級實施方案[R].昆明: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