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強縣第一小學校長 李金星
打造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特長發展
○棗強縣第一小學校長 李金星

校園研修
編者按:促進學生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也成為學校工作的重點,無論是國家課程實施,還是校本課堂創建,都要講究實施效果,切實將其與學生的未來發展聯系到一起,如此才符合新課改要求。為此,我們選擇了兩所學校,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借鑒。
我校以深化校本教研為重點,以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數學文化為兩翼,開發和落實了特色校本課程,夯實了學校特色發展的根基,收到了良好效果。
1.更新理念,強化數學特色研究。作為傳統的數學學科教研基地學校,在研究校本課程建設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從數學學科發展角度入手,將“數學基地”打造成“數學特色”,通過系列理論學習,全體教師基本掌握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及原則,了解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與途徑,教師初步樹立了“數學有用、數學有趣、數學好玩、數學不難”的意識,這為順利開發校本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開發校本教材,推進學生個性發展。目前,我們已開發出以《趣味數學》為代表的系列校本課程教材6冊,囊括一年級至六年級,分年段與學生成長相適應,已成為我校發展趣味數學特色教育的主要陣地。《趣味數學》這門課程讓學生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中,自主地建構數學知識,創設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在教學活動源于學生生活,源于學生好奇之事方面做了很多嘗試,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課程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學生廣泛歡迎。
3.探索課程整合,有效融入校本課程。新課程倡導各學科課程之間要有機地整合,這其中也涉及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之間內容的整合,通過學校開展的系列活動,我們將特色數學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進行了嘗試。比如“數學想象畫”“數學手抄報”是數學與藝術的整合;“數學家故事”“數學日記”是數學與語文的整合等。
4.營造濃厚氛圍,構建特色校本文化。我們重視校園內部環境建設,借助樓道、走廊、櫥窗等,使校園充滿濃郁的趣味數學氣息。教學樓一至三樓分別設計編排了“我國著名數學家”“數學名言激勵我”“數學之美共賞析”系列文化標牌。在學校院落另外設計了“數學起源我知道”“數學游戲很好玩”“神奇數字來盤點”三個系列的文化布置。學校櫥窗開辟了“趣味數學進行時”專欄,分十個板塊:“興趣盎然學數學”“日積月累記數學”“聲情并茂講數學”“爭先恐后攻數學”“奇思妙想畫數學”“快樂點擊玩數學”“一絲不茍算數學”“精雕細刻抄數學”“你Q我Q聊數學”“字斟句酌讀數學”,這些校園文化設置,有力促進了校本文化在師生間的耳濡目染作用,對師生學習心理產生了良性的影響。
學校特色發展需要特色校本課程支撐,我校以數學學科為基礎開發的系列校本課程既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與豐富,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在個性、特長方面的發展,今后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強化校本課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