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紅
深入文本 高效學習
○陳愛紅

《早》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記,作者按照游覽順序記敘了訪問三味書屋的經過。雖然作者移步換景,從屋外到屋內再到后園,看到的是不同的景物,但是形散神聚。對于這篇特殊的游記,如何開展教學才能避免千篇一律,讓學生學有所得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教學嘗試。
1.循著梅花的香氣理清文脈。這篇游記在表達順序上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以“梅花”為線索將全文串聯起來的,所以,指導學生抓住“梅花”這一線索來整體把握課文,體會“梅花”這一線索在文中的作用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呢?
師:請大家到文中找出寫“梅花”的句子,讀一讀。(出示)
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是什么香呢?
默默中我仿佛聽到了那嚴厲的喊聲,同時記起……園子里有許多蠟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來源:是梅花。
邁進后園,梅花開得正盛……開得最早。
師:梅花開在后園,按照一般的游覽順序,作者應該到了后園才會寫梅花。為什么在這篇課文中,作者要將梅花分三次寫呢?這樣寫會不會顯得有點亂呢?(交流)
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展開思考。在教學中,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有了很多有價值的發現:
作者寫聞到花香,但又不知道是什么香,這是留下了一個懸念,吸引我們讀下去。
第四小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果前面不寫聞花香,后面作者就不會到后園看梅花了,是花香把作者帶到后園的。
為了讓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入,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對“三次寫梅花”進行概括,讓學生在對“三次寫梅花”進行比較中整體把握了課文,同時也理解了“梅花”這一線索在全文中的作用。
2.從“按方位順序”到“景中有人”。在課后有這樣一道練習:學習第3自然段的寫法,寫一個你熟悉的住所。值得揣摩的是:“學習第3自然段的寫法”是指要學習什么寫法呢?讓我們再次回到課文,除了按照方位順序,作者在寫法上還有什么特別的嗎?有。作者在看到魯迅曾經用過的那張書桌時,聯想到“魯迅當年就在那里讀書、習字、對課,或者把宣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看到空空的屋子,聯想到壽鏡吾老先生那嚴厲的喊聲:“人都到哪里去了”。這些聯想,讓當年屋子里師生的生活情景仿佛一下子浮現在眼前,一種淡淡的懷念從文字中自然地流淌出來,這就是由景及人,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這才是這篇游記的寫作特色,也是應該指導學生重點學習的內容。
師:先生的座位、學生的桌椅、老師的戒尺等等,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景物。除了景物,還寫到了什么?讀讀第三自然段,說說你的發現。
師:請用“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這樣的句式說說這小節的內容。從這些描寫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導練習)說一說:同學們,在你的印象中,哪些地方是你比較熟悉的?那里有些什么?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回憶?說一說。
寫一寫:請仿照“景中有人”的寫法寫一個你所熟悉的地方。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老師讓學生用“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這樣的句式深入解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景中有人”的寫法和景中流露的情感。在讓學生寫之前,老師安排了一個“說一說”的環節,引導學生從“熟悉的地方”找“回憶”,著眼于“情”,既是一種方法的指導,也從情感上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求。
關注文體特點能更精準地確定教學內容,更科學地開展教學。然而,對于同一類文體的課文,既要把握這類文體的共性,又要關注每一篇個性化的表達,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同一個“點”上有不一樣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