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東縣農機局 劉建華 李云華
邵東縣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調研
■ 邵東縣農機局 劉建華 李云華

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是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培訓工作的好壞,影響到農機駕駛、農機操作和農機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而且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效益和農機安全生產。近年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驅動下,農機裝備更新換代步伐加快,對農機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也對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邵東縣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為“平安農機”創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隨著現代農業進程的高速發展、新的政策的出臺,以及農民對農機技術需求的不斷提高,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制約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
邵東縣原有的農業機械化學校成立于1972年,已于2004年11月連人帶編合并到了縣農機安全監理站,農機學校名存實亡,且無農機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站或培訓基地。
近幾年,各級大力提倡社會化辦學,邵東縣一直由順平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承擔著全縣農機駕駛操作人員、農機維修人員及其他人員的培訓任務,學校還承擔著陽光工程培訓工作,但從2014年起,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包括農機化教育培訓方面已全部由縣農業局負責管理。學校教室面積200m2,教練場1600m2。擁有教練機車,配套農機具,教學模具,電腦等相關教學設備,學校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現有教職工8名,其中校長1人,財務會計、出納各1名,教員5名。學校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依法納稅,業務上按政策規定接受農機部門的監管與指導。學校嚴格按照縣物價部門核定的培訓項目、標準收費,做到依規收費;同時,嚴格費用支出,培訓費依法納稅后,主要用于教學設備更新、教具教材購置、教學設施維護改造和教員的教育培訓、學校日常事務性支出等。學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如:《教員管理制度》、《教學設備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車輛管理制度》等,以制度保證了培訓工作規范有序;同時,強化責任,實行崗位負責制,如校長責任制、教員責任制等,以責任保障了培訓工作正常開展。
近幾年,邵東縣農機化教育培養模式主要有駕校學時模塊式、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式、縣局組織的集中理論專題授課式和集中現場演示等。邵東縣順平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承擔著全縣拖拉機、收割機駕駛培訓工作,2015年,開辦了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班5期,培訓學員170余人,開辦了聯合收割機駕駛員培訓班2期,培訓學員30人,同時配合縣農業局舉辦了2期“新型職業農民”農機培訓班,培訓各類農機能手100余人。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和現場演示等方式,培訓了插秧機等操作人員1000余人,農機維修人員100余人,農機管理技術人員150余人。一批批農民、農機手通過系統學習和職業培訓成為農村新型農民、致富能手和農機作業的行家。3 培訓需求情況
隨著國家對農業科技教育工作重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項促進措施的逐步落實,特別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力度的逐年擴大,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業生產及社會對技術型農民尤其是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對農機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將會越來越高,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良好的發展空間。以目前培訓情況為基數,預計今后5年內每年將會培訓各類人員1200余人次,但受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在短時間內可能出現飽和的情況影響,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駕駛員培訓將會略有下降,每年在250人次左右。通過對部分農機從業人員重點走訪,各類現場培訓和電教化短期培訓是最受歡迎的培訓形式,以農機新技術、實用技術、創就業技術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培訓農民群眾需求最大。
邵東縣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這一些問題。一是農機手對農機化教育培訓重視不夠,怕耽誤時間,尤其是農忙期間,普遍存在著重收入輕學習、重辦證輕培訓、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二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邵東縣唯一的培訓機構就是順平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它是一個社會辦學力量,不管從師資力量還是教學配套設施來看,都難以滿足培訓需求,從而影響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不能滿足農民群眾多元化的技術培訓需求。縣級對于培訓工作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夠,也影響了培訓工作正常開展。三是農機系統內各級農機管理人員認識水平不高,平時大部分人員忙于應付日常事務,對農機新知識的學習比較缺乏。
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農機教育培訓是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跨越式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如何全面做好新形勢下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關鍵在建立并健全可行完善的農機技術教育培訓許可制度,重點在加大政府行政和金融財政扶持引導力度,焦點在如何適應形勢變化,市場需求。要堅持為大農業、大農機服務的觀念,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適應市場變化,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素質,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持續增強農機化學校的競爭能力,以達到推進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全面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培養更多、更好的有知識、有技能的實用型技術人才的目的。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農機人才是農村人才的主要代表,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實施者。因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認識,把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列為重要議事議程,視為與“三農”、購機補貼等工作一樣對待,把培訓工作落實到實處,建立長效良性循環發展機制。
(2)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將農機化教育培訓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和科技人才隊伍,加大對農機培訓機構的資金支持,使其可以更新現有的教學設施,購買新教材和光盤,實施多媒體教學,讓教育培訓更貼近農民的接受能力,使培訓跟上科技發展的水平,提高培訓質量。同時把農機化教育培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免費的培訓。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還要給予新型農民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優先承包流轉的土地、優先承擔示范項目、優先取得金融小額貸款等,以激發農民參訓的積極性。
(3)搞好結合,提高效益。一是以農機購置補貼為依托,擴大農機培訓人數;二是結合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對機手進行跟蹤培訓;三是結合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化示范基地、農機化項目建設等工作,以當前重點推廣的農機化新技術新裝備等為培訓內容,促進農機技術人員專業技能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四是要充分發揮農機監理的杠桿作用,加大田檢路查力度,使機手明白要操作農業機械,就必須參加農機培訓,辦理駕駛操作證;五是加強與農機銷售企業或農機生產企業聯合,解決培訓設備不足的問題,也讓農機生產、銷售企業獲得了宣傳推廣產品的機會,從而達到雙贏;六是發揮整體效能,創建“平安農機”。扎實搞好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員培訓,正確處理好培訓與監理的關系、切實解決好重管理輕培訓的問題,堅決杜絕只收費不培訓的現象。農機監理部門要加強監督,凡未經培訓或培訓不合格的,一律不予發放駕駛證件,確保農機安全生產。農機培訓和農機監理、農機推廣等部門要做到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充分發揮各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