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區農機局
赫山區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升難點與對策
■赫山區農機局

(1)農機科技的推廣快速地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十二五”期間,赫山從外地引進先進適用的大中型通用型農機具,如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和糧食烘干機等,依靠本地農機科研生產企業開發適用當地的特色中、小農機具,如履帶式旋耕機、小喂入量收割機、水泵和柴油機等,通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的拉動,引導農民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購置水稻生產各環節的農業機械,使該區農機裝備實現了從單一化、小型化向系列化、大中型的優化升級,使該區農機裝備擁有量從2011年的11.48萬臺套81.71萬kW,增長到2015年的13.49萬臺套101.21萬kW。各類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還帶動了全區先進農機技術的推廣普及,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機防、機灌、機收、旋耕、機烘等農機技術以及設施農業技術等,得以快速推廣運用,該區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11年的67.1%,增長到2015年的75.6%,處于全省各縣市區前列,其中機耕水平達到98.7%,機收水平達到98.5%,機插水平達到22%。
(2)經營模式的創新大力地提升了農機化社會服務能力。“十二五”期間,赫山從技術、項目、資金、政策、服務等方面入手,著力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科技推廣運用示范基地,創新農業新型經營模式,構建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網絡和載體。到2015年末,該區農機大戶數達120多戶,注冊登記農機專業合作社48家,其中31家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進入湖南省“千社工程”扶持“籠子”,建成機械化育插秧鄉級示范基地12家、區級示范基地8家,溫室育秧基地6個,智能育秧中心1個,糧食烘干中心35家。農業新型經營模式的建成,大力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社會服務能力。目前,該區每個農機大戶均達到為3.33hm2(50畝)以上水田提供水稻生產各環節單項或集成農機作業服務的能力。單家現代農機合作社均擁有價值100萬元以上農業機械,能承包或流轉33.33hm2(500畝)以上水田實現小規模經營,實現機插、機耕、機防、機收、機運、機烘六大環節全程機械化作業。單家機械化育插秧鄉級示范基地年機插水稻13.33hm2(200畝)以上。單家區級機械化育插秧示范基地年機插水稻1000畝以上。單家溫室育秧基地年供機插水稻秧苗能機插大田133.33hm2(2000畝)以上。智能育秧中心年供機插水稻秧苗能機插大田1333.33hm2(20000畝)以上。單個糧食烘干中心糧食烘干能力達每天30t以上。
(3)現代農業改革示范倒逼農業機械化提升。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全國糧食生產標兵區(縣),赫山現代農業建設一直走在高速路上。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使赫山城鄉二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2015年末,該區城鎮化率首次超過0.5。大批農民洗腳進城務工、經商,使得農業生產隊伍人員大幅減少,傳統雙季水稻種植模式受到“雙改單”、“拋荒”的沖擊。12萬多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使得“603861”部隊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保障傳統雙季水稻種植模式確保糧食安全,對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間,赫山區成為益陽市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區和湖南省現代農業示范區。該區第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現代農業改革發展示范區,農業產業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業服務新模式普遍推廣,農業經營新主體不斷壯大,農業生產新技術廣泛應用,規模化、機械化、高效益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實現由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的華麗轉身。”要“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機作業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現代農業改革示范,對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服務效益相對偏低影響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表現為:一是投資回收周期長。投入資金100萬元以上,按承包500畝水田規模開展經營服務,按省農機局“千社工程”標準建設一個小精尖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正常年份下,投資回收周期在5年以上。二是單機作業效益低。受農時影響,大中型農機具年作業服務時間一般累計不超過2個月。受農機具質量影響,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等成熟品牌農機具,其使用壽命一般為4~5年。如高速插秧機,補貼后購買價格在9萬元以上,而年作業量為300畝左右,按50元/畝收取作業服務費,年毛收為1.5萬元左右。農機具購置及維護保養成本投入大,影響機具服務總體收水平。與投資其它行業相比,相對效益較低。三是從業人員收益低。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人員,每年集中作業時間就在2個月左右,其它時間又要另謀職業。
(2)發展環境相對滯后制約發展農機化的速度。表現為:一是水田田園化程度不高,不利于農業機械的規模作業。受地形和傳統管理模式影響,該區除濱湖區有部分水田田成片、高差小之外,其余水田均田塊大小不一、形狀不規整、高低落差大。加上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路建設未總體規劃、施工,不利于農業機械集中連續劃片作業。田間轉場時間相對增多,導致農機作業效率和收益雙下降。二是水田序化流轉程度不高,不利于小規模成片經營。受思想觀念、利益均衡和惡性競爭等負面影響,目前難于在一定范圍內成片流轉到一定數量的水田,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間花田”、“釘子田”間雜其間,不利于農機具成片系統作業。
(3)關鍵農機技術難以快速普及推廣,影響農機技術系統集成服務。雙季水稻生產各環節中,水田翻耕、肥料播撒、禾苗植保、灌溉、水稻收割等,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谷物運輸、烘干、粗加工等環節,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唯獨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環節,經過10多年的實踐摸索,雖已成功探索出適應赫山區情的技術路線的推廣模式,但因前期投入成本大、技術專業性強和可復制性不強,導致推廣速度較慢,目前該區水稻機插率仍保持在不到25%的水平。
(1)統籌謀劃,拓展發展空間。一是科學規劃。客觀正視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統籌謀劃、科學制定農機化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要充分考慮發展空間需求,又要具有實際性和可操作性。特別是發展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和農業新型經營體等方面,要做為規劃的重點內容。二是要統籌謀劃。在基本農田建設方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標準糧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要統籌謀劃機耕道、農機上下田坡口、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等,做到既方便農機作業,又提高農機作業效率。在土地流轉方面,進行田地確權頒證、進行土地流轉引導等方面,要充分發揮鄉、村、組三級的作用,為集中連片小規模經營水田、土地營造良好輿論導向,引導適當規模流轉集中經營。
(2)扶持引導,激發發展動力。一是合理制定扶持政策,確保連續性和延續性。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稻谷烘干技術、無人機植保等農機化技術,受思想認識、發展環境和資金等的制約,限制了其普及推廣速度。特別是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對高速插秧機的補貼標準連續下降,由最初的5萬元/臺降到2.7萬元/臺,又于近年取消了對機插秧育秧秧盤的補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推廣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的積極性。區、鄉兩級可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對前述農機作業實行補助、機具推廣累加補貼,形成政策規定,形成長效機制,進行扶持推廣。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租賃公司、農機維修公司等的發展,亦可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從農業發展資金、農業稅費改革切塊資金中,安排適量資金,形成中長期扶持措施,進行鼓勵引導。二是嚴格綜合考評。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升工作納入區對各鄉鎮、街道及工業集中區的年度績效評估內容,提高鄉級主要領導對該項工作的認識,強化鄉級領導的責任。將該工作分項進行考核評分,督促年度工作計劃按期完成。對先進農機技術推廣和農業新型經營組織建設成效明顯的,由區綜合考評后,按以獎代投的方式,進行獎補。
(3)整合資源,增強發展合力。一是高標準包裝及實施農機化發展項目。綜合區情、展望未來,科學論證,在農機工業提質改造、農機產業集群發展、農機科研培訓開發、農機經營新型實體發展和農業技術集成服務推廣等領域,高標準包裝一批農機化發展項目。通過財政資金投入,企業及農民自籌,招商引資等方式,做實做優相關項目,夯實農機化發展基礎,打造農機化發展平臺。二是爭取各級相關農機化發展項目的實施。通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引導農民和各型組織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做實湖南省糧食生產“百千萬”工程,積極引導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壯大農機服務實體隊伍。優化農機推廣示范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在農機推廣、培訓、維修能力、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多立項、多爭資。在國家“十三五”重點推廣農機化技術及農機工藝范圍內,對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經濟作物機械化、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農田重金屬污染農機化防治等領域,加大立項爭資力度,爭取項目落地生根、做實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