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雪飄+陳麗君+何英煜+譚虹虹+高建學


【摘要】目的了解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抑郁的發生狀況,探討治療過程中抑郁的影響因素。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問卷、M.D.Anderson癥狀調查量表(MDASI)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150例患者在術后化療期間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有66%的患者在術后化療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礙,其抑郁水平高于國內常模(P<0.001)。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庭關系、對病情的主觀感受、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是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抑郁的主要影響因素(P<0.001)。在化療導致的不良反應中,惡心、疲勞、嘔吐、睡眠不安是導致患者抑郁的主要影響因素(P<0.001)。
結論術后化療期是青年乳腺癌患者發生抑郁的易感時期,醫護人員可根據主要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抑郁水平。
【關鍵詞】乳腺癌;術后化療;抑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9.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06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young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during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period,so as to analyz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Methods15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hemotherapy after ope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designed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Results66% of patients have depressive disorder to various levels,and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was higher than the domestic norm(P<0.001).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amily relationship,subjective feeling to the disease,economic burden caused by disease 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P<0.001).In chemotherapy side effects,nausea,fatigue,vomiting,sleep disturbances 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P<0.001).
Conclusion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is a susceptible period of depression in young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medical staff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Key words】breast cancer;chemotherapy after operation;depression;influencing factors
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日趨年輕化,每年因乳腺癌死亡的女性達1.3萬[1]。Hopko等[2]研究發現,重度抑郁癥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見的精神疾病。青年乳腺癌患者抑郁的患病率顯著高于老年患者,在35歲以下的患者中,抑郁的患病率高達80%[3]。目前,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和化療,術后化療期是治療的關鍵時期。本研究通過對150例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抑郁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其影響因素,為臨床治療護理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擇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住院的150例術后化療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44周歲,能夠獨立完成調查的填寫;無任何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病情或化療反應嚴重,不能參加本研究者;轉移性或復發性乳腺癌患者;服用抗抑郁藥或者接受心理治療者。
1.2方法
1.2.1一般資料問卷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主要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有無最信任的親戚或朋友、家庭關系、對病情的主觀感受、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有無接觸與自己相同疾病病人的經驗、醫療費用支付方式。
1.2.2M.D.Anderson癥狀調查量表[4]
該量表由美國學者Cleeland等研制并發展,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評估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共有13個條目,主要評估疼痛、疲乏、惡心等的嚴重程度,無癥狀為0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滿分為10分。第二部分評估癥狀困擾,用以評估相關癥狀對患者生活的妨礙程度。本研究主要利用量表的第一部分來評估化療期間的相關癥狀和不良反應。Cleeland等的研究已經證實此量表包括了絕大部分患者治療期間的不適癥狀,可用于癥狀調查和臨床研究。
1.2.3抑郁自評量表(SDS)
由Zung[5]編制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癥狀出現頻度分為四級。條目中各項分數累加,即得到粗分,然后轉換成指數分,轉換公式為粗分乘以1.25,然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指數分。按照國內劃分抑郁程度為:<53分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在術后化療期間,由2名經過專業培訓的研究人員發放調查量表,按照統一的指導語完成。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抑郁量表資料的分析,抑郁得分采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用頻數對抑郁的程度分布進行分析,采用多元回歸分析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患者年齡18~44歲,平均(36.35±6.10)歲。文化程度:小學13例,初中40例,高中61例,大學及以上36例。醫療付費方式:全部自費19例,公費47例,醫療保險84例。婚姻狀況:未婚7例,已婚119例,離異24例。職業:農民50例,專業技術/行政人員43例,商業/服務人員27例,家務或下崗人員30例。臨床分期:Ⅰ期82例,Ⅱ期61例,Ⅲ期7例。手術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術75例,乳腺單純切除+前哨淋巴結活檢術68例,保乳術7例。均采用TAC(紫杉醇/阿霉素/環磷酰胺)化療方案,進行6周期化療。
2.2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抑郁的發生率
患者術后化療期間抑郁的總發生率為66.0%(99例),其中輕度抑郁58例,占38.67%;中度抑郁36例,占24.0%;重度抑郁5例,占3.33%。抑郁總分為(55.79±10.07)分,高于國內常模(33.46±8.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14,P<0.001)。
2.3患者一般資料的回歸分析
以一般資料為自變量,以抑郁總分為因變量,作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關系、對病情的主觀感受、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3個變量進入了抑郁總分的回歸方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91.78,P<0.001),相關系數r=0.893,決定系數R2=0.798,調整后的R2=0.793。其決定系數R2=0.798,說明這3個因素可解釋患者發生抑郁79.8%的變異量,是患者發生抑郁的顯著預測因子。見表1。
2.4患者癥狀評分的回歸分析
以患者M.D.Anderson 13條癥狀為自變量,以抑郁總分為因變量,作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惡心、疲勞、嘔吐、睡眠不安進入抑郁總分的回歸方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08.46,P<0.001),相關系數r=0.937,決定系數R2=0.879,調整后的R2=0.874。決定系數R2=0.879,說明這4個因素可解釋患者發生抑郁87.9%的變異量,是患者發生抑郁的顯著預測因子。見表2。
3討論
我國女性乳腺癌在15~64歲的女性群體內是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且呈逐漸上升的趨勢[6]。據國內研究報告指出,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緒發生率為35%~70%[7]。陳麗的研究[8]則發現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抑郁的發生率為67.0%。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抑郁的發生率為66.0%,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均高于國內常模(P<0.001)。
在抑郁回歸模型中,患者的家庭關系、對病情的主觀感受、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為患者發生抑郁的最主要的預測因子。其中家庭關系越差,抑郁的發生率越高,患者因疾病而給家人帶來額外的精神、經濟上的負擔,極易引起家庭關系發生變化。良好的親密關系能使患者家屬更準確地了解患者所需,及時提供幫助。主觀認為本身疾病較重的患者較容易發生抑郁,本次研究發現對乳腺疾病相關知識了解越多的患者,抑郁發生率越低。但也有極少部分患者對病情過于了解,也會增加恐懼心理。因此在評估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刺激的適當時機下,可將病情告訴患者及家屬,并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以減輕負性情緒的產生。調查中發現,經濟負擔較重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抑郁。乳腺癌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很重,尤其是年輕患者,事業正處于上升期,疾病會使患者暫時停止工作,有的甚至會失去工作,進一步加劇經濟方面的壓力。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經濟水平,改善患者職業保障,則需要國家的支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化學藥物治療是乳腺癌重要的治療手段,然而化療在殺滅癌癥細胞的同時也對正常細胞有損害,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疲勞、惡心、嘔吐、睡眠不安進入了回歸模型。研究表明[9],加強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緩解疲勞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加強對護士的培訓,促進護士對化療性惡心、嘔吐護理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有效控制惡心、嘔吐的發生[10]。可通過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指導患者傍晚進行適當的活動,睡前勿進食刺激性食物等方式,促進患者的睡眠。
綜上所述,青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多伴有抑郁癥狀,提示在臨床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視患者的家庭支持,注重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解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疑惑,減輕其心理負擔。另一方面加強對化療副反應的預防與治療,重點關注其疲勞、惡心、嘔吐、睡眠不安癥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減輕相關癥狀,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吳菲,林國楨,張晉昕.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現狀及趨勢[J].中國腫瘤,2012,21(2):8185.
[2]Hopko DR,Funderburk JS,Shorey RC,et al.Behavioral Acti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herapy for Depression Breast Cancer Patients:Preliminary Support for Decreased Suicidal Ideation[J].Behav Modif,2013,37(6):747767.
[3]唐麗麗.年輕女性與乳腺癌[J].抗癌之窗,2015(5):2931.
[4]Cleeland CS,Mendoza TR,Wang XS,et al.Assessing symptom di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the 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J].Cancer,2000,89(7):16341646.
[5]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39.
[6]趙平,陳萬青,孔靈芝.2003-2007年中國癌癥發病分析[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9196.
[7]趙文卿,盧淑華,陳麗珍,等.40歲以下乳腺癌患者化療期間焦慮抑郁原因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886888.
[8]陳麗. 改良根治術后乳腺癌患者焦慮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1,28(5):372375.
[9]Reif K,de Vries U,Petermann F,et al.A patient education program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cancerrelated fatigue: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wo-group waitinglist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trial[J].Eur J Oncol Nurs,2013,17(2):204213.
[10]田暢,蘇幗慧,強萬敏.腫瘤科護士對化療性惡心嘔吐護理認知狀況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5,30(23):14.
(收稿日期:2016-10-20修回日期:2016-12-26)
(編輯:潘明志)
基金項目:廣西醫療衛生重點課題(2011081)
作者簡介:卓雪飄,女,主管護師,在讀碩士研究生。Email:392534278@qq.com
▲通信作者:陳麗君。Email:9408014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