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刊文說,近年來,山西省龍天廟壁畫失竊事件、廣勝寺“網紅女壁畫師”事件都引起輿論廣泛關注。隨后媒體在調查中發現,山西有大量古道觀寺廟處于“零安保”狀態,文物安全形勢堪憂。這種嚴峻形勢不僅僅是山西所獨有。中國的歷史文物浩如煙海,這當然是獨特的優勢,但也有著“甜蜜的煩惱”——有限的文保資金和技術管理力量簡直是杯水車薪。跟意大利等文物大國相比,我國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技術和管理力度都差距明顯。那些可以開發成旅游景點、具有經濟效益的文物建筑尚能得到較好保護,至于那些沒有多少經濟價值,無法開發成景點收門票的文物建筑,很難得到有效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以彌補政府部門文保資金和技術管理力量的不足,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文物保護絕非政府部門的“獨角戲”,而應該鼓勵廣泛的社會參與。在美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國家公園制度中,其經費既有聯邦政府撥款,也通過稅費減免鼓勵社會各界的投資和捐贈。另一個文物大國英國,其保護資金也有大量的非政府組織捐贈和個人捐款。反觀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投入主要靠政府,目前還沒有形成多方參與、多元投資的機制。社會組織、企業機構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在文保領域的應有作用還沒有釋放出來。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這本身也是一個文化教育和文物知識普及的過程。文物保護不應該是“死的保護”,而應該是“活的保護”。不應該是把一座文物建筑圍起來、封起來,使它徒留一個死的軀殼,與當下人們的生活毫無關聯。應該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使文物建筑得到多方面利用,比如教學、參觀、研究,使其成為文化產業、文化活動的載體。參與的社會力量越廣泛,文物知識和歷史文化的傳播也就越廣泛。在各種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下,文物建筑得以以“活的形式”存在,成為當下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是一件新生事物,在保持寬容態度的同時,也要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首先,對于哪些文物可以交給社會,哪些文物必須由文保部門嚴格管理保護,要有科學論證和明確界定。在意大利,文物保護分為四個等級,不同等級有不同的保護規范。其次,要確保參與認養的社會力量,具備從事文物保護的資金、技術和管理條件,防止保護文物變成毀壞文物。再次,對于社會力量保護、利用文物建筑的行為,要實施全面全程監督,嚴禁對文物建筑進行竭澤而漁的商業開發,防止不當利用危及文物安全,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最后,相關信息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防止暗箱操作、私相授受,一旦出現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要嚴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