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刊文說,據媒體報道,男子王健權在北京注冊公司后,雇用多名親戚,冒用多家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義出版雜志,以幫助發表論文為名,收取作者版面費高達1200余萬元。日前,王健權等9人被順義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至2年2個月不等。
有償論文發表的現象并不鮮見,但這起案件還是讓我們看到了有償發表論文的瘋狂程度。法院判決書顯示,在2014年1月至10月,這短短十個月的時間內,王健權等人所收的版面費高達1200余萬元。每篇論文的價格是180元到350元不等,以350元一篇計算,至少有3萬4千人次通過王健權代發論文,平均每天110多人次。他們的客戶是誰?是有論文發表需求的學者或者大學生,都是高學歷、高智商人群。而代發論文的9名被告多為90后,其中最小的為95后,均只有小學文化,竟然騙過了數萬名學者或大學生。這恐怕并不是因為行騙手段有多高明,而是因為有償發表論文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有償發表已成為某種“行規”。甚至有一些學術期刊在嘗到有償發表論文的甜頭后,以通過縮短學術期刊出版周期,新加種種增刊等方式積極“創收”。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明確科技工作者不準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但論文發表亂象恐怕還不止于此。早前媒體曾報道,一個叫董鵬的公司職員,在5年時間內,以物流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首席戰略研究員的身份在一些行業報刊和學報學刊發表800多篇論文,被稱為“論文大神”。這和上述一群小學學歷者騙到千萬版面費的故事一樣,都只是論文發表亂象的縮影而已。
有需求才有市場,個別研究者缺少學術自律意識、缺乏嚴謹的學術作風,為了發表論文喪失學術操守,是導致論文發表亂象的直接原因。但思考論文發表亂象,也不能回避高校、科研院所“唯論文論”的職稱評定和科研考核方式。大凡學位授予、職稱評聘、業務考核等都需要發表論文,但對論文水平高低又沒有嚴格評審,能發表就行,自然就容易滋生有償論文。如果不改變“唯論文論”的評定考核方式,不建立起科學、多元的學術評價機制,有償發表論文的需求就降不下來,“論文經濟”的現象也不會消失,學術圈也難以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