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荷
在數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要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是實現數學高效課堂的前提.
一、讓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當今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工業化要求不斷改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工作崗位也將較少體力勞動而更多腦力勞動,較少機械化更多電子化,較少例行公事更多隨機應變,較少的穩定性和更多的易變性.這些都要求每個人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數學地思考.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可以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按新課標的精神,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為學生將來謀生打下一定的基礎.這足以說明,數學并非像有些學生說的那樣無用.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數學的魅力和趣味,加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動力.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刻苦學習,并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讓不少學生覺得它抽象難懂.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光講大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動學習的前導動力.有些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乃是由于對數學缺乏興趣所致.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引導學生動手參與,鼓勵學生積極探討.同時,讓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是步步為營的,并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備課各環節,如情境創設應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達標檢測注重基礎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訓練感受到學習漸入佳境的喜悅;題目設計應注意難度梯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訓練領悟到快樂的學習境界.
三、讓學生經歷“學習—思考—實踐”循環反
復的過程
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間接經驗,必須把間接經驗變成屬于自己的直接經驗才能有用,而直接經驗是無法取代的,如何把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就要經歷“學習—思考—實踐”循環反復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是將他人的知識吸收內化的過程,是“反芻”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做題,通過做題檢測知識與能力的掌握程度.做題后,將已會的知識和能力儲存起來,不會的或還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再通過教材重新學習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實踐,為什么有的學生“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呢?其主要原因是懶得做題,缺乏實踐這一環節.學習是“知不知”的問題,實踐是“做不做”的問題.
四、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作為師生間雙向信息交流的教學活動,這種交流是以信任為基礎,以情感為載體的.師生間關系融洽,就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不但教師樂意“教”,學生也樂意“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放下架子,既做關心學生的朋友,又做學生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為此,教師應花更多時間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達到愛屋及烏,“怕”能達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歡樂、寬松的良好氛圍里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放開手腳,人人參與,積極展示,學會交流,學會研究,善于傾聽,營造陽光、和諧、高效的課堂.實現用空間換時間,用面代線,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交流展示中,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心理穩定了,表達流利了,思維敏捷了.同時,學生有了成就感,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實現了由模仿性學習到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五、因勢利導,抓住青少年特點
中學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強,有強烈的“趨新”心理.有些學生對圖形觀察不到位,語言概括不全面,教學中教師要予以適當的點撥.初中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現欲強,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時機,恰當運用青少年對時尚追求、“追新”等特點,大力宣傳和弘揚勇敢拼搏精神、為國爭光精神,幫助他們擯棄狹隘自閉的思想.通過抓住青少年的這些特點,因勢利導,使學生樂于學習數學知識,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