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二霞
摘要:初中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積極作用.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初中數學教學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學改革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探討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和有效對策.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改革
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傳統“灌輸式”的教學不再適合新課改的需要,尤其是數學這門邏輯性思維較強的科目.數學最大的功能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新課程圍繞著人才培養這一目的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由于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影響,數學教學改革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因此,深入分析初中數學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探求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刻不容緩.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需要隨之發生改變,否則就變成了教條主義和陳舊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單一化教學方法,注重傳授知識,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在一些比較偏遠的省份,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上與學生缺乏互動,只注重講解知識,不注重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呆板化的教學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效果不如人意.例如,在講“平行直角坐標系”時,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僅僅理解課本中有關“平行直角坐標系”的相關內容,就已經完成了這一節的教學任務.實際上,教師要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后,使學生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并標注出生活中相關物體的坐標.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增強初中數學師資力量
鄉村學校初中數學教師的素質相對較低,可以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完善的教學機制,鼓勵優秀教師到鄉村教學,為鄉村教育作出貢獻.比如,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鼓勵一大批優秀教師到偏遠的地區教學,每年都有很多充滿創新思維的教師到鄉下授課,解決了當地師資力量不足的狀況,平衡了地區之間的數學師資力量分配.“送教下鄉”活動,不僅為鄉下的初中學校帶來了創新型的教學模式,還增強了師資力量,推動了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進程.
三、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互動是一個雙向溝通和反饋的過程.只有通過有效的課堂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例如,在講“圓錐體體積”時,教師可以畫出圓錐體,并提示學生:我們已經學了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那么圓錐體體積怎么計算呢?它和圓柱體之間有什么關系?一上課就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找答案,鼓勵學生主動發言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并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是一種提問式互動方法,不僅能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課,順利引入本次課堂的教學內容,還能增進師生的互動交流,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培養初中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改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數學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次,除了課堂的理論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到生產單位去感受數學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了解數學無處不在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鼓勵學生制作數學模型,制作立體幾何的實物,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講“中心對稱”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主要分為預習環節、授課環節、鞏固環節.在預習環節,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本中“中心對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喜好,制作相關的模型.在授課環節中,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制作的模型.最后每一組都選出一名代表上講臺分享模型制作的想法與經驗.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中心對稱”相關概念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對數學探究的興趣,推動初中數學教學可持續發展.
總之,數學以其邏輯性和科學性滲透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數學教學的效果影響著社會人才的培養.因此,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采用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孫慶利.初中數學新課程與教師的適應發展[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