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摘要:該調研報告在調查了該院五年制高職生的語文能力的基礎上,針對其特點分析了語文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學上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五年制;語文;調研報告
一、語文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建立以人為本的終身教育的平臺,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畢業生,提升畢業生的創新能力,語文課程起著重要作用。
1.語文課程的內容包羅萬象,在人文素質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歷史、生命、民俗、社會、美學等知識,學語文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美學鑒賞力,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由于語文對三觀的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起作用,因此是政治課無法取代的。
2.語文課程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能力也是高職教育目標——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高職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直接影響他們能否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甚至影響他們學業的完成。
3.五年制高職招生對象是初中生,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比較單薄,無法應付后來學業的要求,加上學生的年齡尚小,屬于習慣的養成階段,尚未養成良好閱讀習慣,認識水平也不成熟,需要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鍛煉語文最基本的能力。
4.企業對高職生語文應用能力是有要求的,尤其表現在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上。在企業招聘面試環節中,上述能力成為關鍵能力,是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
二、本院16級語文能力調查的分析和對策
本院16級學生一共240人,在語文能力調查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語文知識、閱讀能
力和寫作能力不合格,其中有少部分學生處于厭學的狀態,學習上惰性強,基本的知識懶得記;還有個別學生則是智力發展上有問題或是身心健康方面不足,導致能力發展不均衡。當然,從調查看,有超過半數的學生具備基本語文基本能力,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1.學生閱讀量少,閱讀范圍窄,尤其缺乏名著作品的閱讀量。文學常識的缺乏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女作家,大衛科波菲爾是魔術師等等。
2.學生閱讀大部分來源于網絡,內容也是以通俗娛樂為主,對于經典名著的了解大部分來自影視作品。
3.學生閱讀主要局限于課本上內容,課外閱讀延展不夠,尤其是與作品相關的歷史知識的缺乏導致了學生無法理解作品的思想。
4.學生表達能力的薄弱,包括了口頭的表達和書面的表達,尤其是公眾面前的演講更是難上加難。
鑒于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建立課內外結合的語文大課堂十分必要,調動一切因素鼓勵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實施相應的有效的考核體系來敦促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如閱讀能力、說話和演講能力、寫作能力等。
三、語文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一)加強閱讀教學,將閱讀教學建成語文教學的大本營。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閱讀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如是定義:“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于此可以看出,閱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種發展思維的方式,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語文閱讀教學在現今的語文學習中就尤顯重要,而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成為閱讀教學能否有效進行的關鍵。
1.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從教學模式的不斷改良不難看出,傳統的完全講解式教學模式存在著。弊端,對學生的自身發展很不利。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式教學會在不知不覺中淪為灌輸式教學:教師講、學生記。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和動力,簡單背誦老師提供的答案,獨立思考的習慣無法形成,主動學習的能力越來越差。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則更突出了學生本身的能動性,把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既然要掌握學習的技能,要培養自身的素養,必須要明確學習的主動方是學生,教師是幫助學生、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自己親力親為,參與學習過程,自己得出學習的成果,我認為這樣的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教學模式的發展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的位置互換,效果確實不同,當然,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既給了學生靈感,又給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
2.擴大閱讀范圍 綜合多種方法。
隨著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出現與解決,閱讀方法也從多方面發生了改變,順應了現今閱讀教學的需要。首先,閱讀由課內向課外擴展,不再局限于課堂。語文教材僅僅幾冊,根本滿足不了現今學生的閱讀量。如果沒有課外閱讀量的補充,很難達到培養能力的效果。同時,課外閱讀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面,多接觸不同的思想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其次,從閱讀方式方面來說,教師會指導學生根據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如略讀法、精讀法,針對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最后,根據閱讀能力的加強,學生的閱讀方法也會按層次提升。比如說,最開始的閱讀也許是積累性的閱讀,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會產生以理解為主的閱讀,然后再有選擇的去評價閱讀,甚至于鑒賞閱讀。這是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一種標志。在應試教育機制下,閱讀教學追求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的目標至今仍占據著一定的地位。但隨著閱讀教學的發展,這種片面的學習方式越來越阻礙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如今在閱讀教學中,已經逐漸摒棄了知識積累的目標,而是把開發學生智力與培養能力作為了一個重要課題。這同時也是糾正過分重視教師作用的方法,還學生以自由的發展空間。
(二)構建課堂內外結合的大語文課堂的機制。
在職教的領域中,語文學習和專業課程相比,實用性顯得不強,學生很難意識到語文知識水平和素養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歷史上看,圍繞考試來學語文幾乎成了常態,離開考試,學生找不到學習語文的動力和目標。建立課內外結合的大語文課堂就是將課外活動諸如作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書法比賽、簡報比賽等語文能力和素質的比賽,再如社團活動中詩歌朗誦、話劇表演等,還有就是讀一本好書(或名著)寫讀后感的活動等等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讓語文知識和能力得到拓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建立注重過程考核和注重能力考核的考核體系。
語文能力一般包括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語文的考核自然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同時語文考核將平時成績考核和試卷考核結合,各占50%,引導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重要性。在平時的考核中,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能力四個方面缺一不可的特點。口頭表達的成績占20%,寫作成績占20%,古文閱讀30%,現代文閱讀30%。這樣的考核體系完全去除了過去的一張卷子定乾坤的弊端,強調了過程學習的重要性,體現的是能力訓練為主的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的建設本著職業教育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的目標,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機制,引導學生改變應試教育的觀念,將語文學習的落腳點轉移到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上來,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