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扎爾·克熱木
摘要:《小學體育的課程標準》提出:在體育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身心素質的共同發展。農村小學體育的發展與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之間具有直接性關系,這是因為小學體育作為一種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課程,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使之在自覺參與的過程中鍛煉其攻堅克難、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并在其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其勇敢與團結互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獨生子女孤僻、自私、不合群的不良心理,為其全面發展夯實基礎。本文認為,在當前小學體育教育實踐中,從改進現行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采取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干預措施等方面著力,為不斷提高農村小學體育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作用提供可資借鑒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心理素質
學校具有為社會培養人才和發展人的全面素質的雙重職能,維護和增進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健康、穩定的情緒能使人對現實保持積極的態度,有效地從事學習和工作。適量的體育活動能直接地給人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提升心理素質。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的發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為郁積的各種不良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 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得到升華或轉移,可以消除輕微的情緒障礙。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呢?
一、正確把握新課程的內涵,構建健康理念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對原有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因此,體育老師要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激發小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另外,要上好健康理論知識課。體育理論課就要多講些既含知識,又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內容。比如,科學家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大科學家,與重視體育鍛煉有很大關系?!霸绯科饋砘顒踊顒友?,一天精神好”。讓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使體育和他們無聲的韻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
人際關系是心理環境中最敏感、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在生活中 ,我們會發現人際關系好的總是心情愉快、精神飽滿 ,對任何事都充滿興趣;人際關系不好的常常是無精打采、抑郁寡歡、缺乏生活的樂趣。誠然,體育有競爭, 需要人們有競爭意識、能力和品質, 但體育又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性活動,需要人們相互交往,相互幫助, 很多競爭又是在內部協調配合的基礎上的集體行為。體育活動中的游戲、球類、舞蹈等內容,是培養學生的交往動機、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的有效途徑。體育課的特點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必須團結同伴、服從裁判、尊重觀眾, 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在交往中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范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些都能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三、有意識地進行心理訓練,注意身心協調發展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承受勝利、挫折、失敗與逆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有的學生本身體育基礎差,對上體育課的信心不足,特別是和其他好的同學相比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因此產生自卑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這部分學生的個性特點及生理差異,因材施教。對這些學生,教師要鼓勵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要主動熱情地接近他們,特別是在學習新動作時要耐心指導,必要時適當降低要求,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之對學習技術產生信心。
四、樹立公平意識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好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制定合理的規則,使學生明白競爭是在“公平”基礎上進行的。成功與失敗、機會與風險對所有的人是均等的。“公平競爭 ”不僅是體育競賽的宗旨,也是一種道德教育,使學生通過體育活動,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與觀念。 此外,為增加比賽的激烈性與趣味性,可根據學生性別、體質、技能、技術等方面的差異,采取“讓分賽”、“讓距跑”、“讓時賽”等方法,使比賽在“人為公平 ”的基礎上進行 ,動員學生 (特別是體育學差生 )樹立敢打敢拼的決心和信心。競爭的重要意義還在于競爭過程中學生得到的各種心理體驗與心理調整,特別是在緊張、落后的情況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鍛煉與提高。 由此,教師要善于組織和指導比賽,例如舉行班級間的足球賽、籃球賽等,教師既要對其戰術進行指導,還要對其比賽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既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能使學生心理更趨成熟。
五、運用遷移規律,培養小學生良好心理個性
體育學習遷移指的是在體育教學中把學生已經學到的知識、技能以及方法、態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形式產生積極影響。例如,在排球課中,當學生學會了扣球技術之后,就比較容易學會吊球技術;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中一、二”進攻技術,再學“馬蹄”型防守戰術時就顯得很容易,這種動作技能遷移叫做正遷移。反之,已經掌握的體育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形成發生消極影響,阻礙新技能的掌握,就稱為技能的干擾,又稱負遷移。在體育課上,教師正確運用技能遷移規律有助于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個性是學生精神面貌的具體表現,它的形成依賴于先天遺傳因素,但天的生活環境對其培養和發展也很重要。每個人的生活情況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現也是有差異的。在體育教學中,運動環境本身能夠為學生提供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有利條件。例如,教學活動的內容不同,可以培養小學生的不同的個性能力,如運感知覺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賽情況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穩重、冷靜、機智勇敢、協同作戰等等。這些都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必然?,F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身體方面,不僅要求要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體育這一獨特的教育形式,加強對學生必理素質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培養小學生頑強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質及堅強的意志,發展他們的想象思維和創造能力;要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培養他們自尊、自愛、自信。
參考文獻:
[1]孫合軍.論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菏澤學院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