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保德縣重要的糧食作物,目前有很多因素制約著玉米的產量,如何更好地提高玉米產量,仍然是農民關心的話題。本文通過科學選種育苗、合理施肥、田間管理等手段向農民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實現增產,提高玉米種植效益。
關鍵詞:玉米;種植;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17
玉米的收益關系著保德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發展保德縣農業,必須重視玉米的增收增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可明顯增加玉米產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 選擇優良品種
“糧食種為先”,可見種子在生產中的地位。選擇優質的玉米品種可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當下玉米品種繁多,這就對如何合理選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了解品種的特性
購買玉米種子,一是根據需求選擇玉米品種;二是選擇包裝正規,籽粒形狀大小一致、純度、凈度、水分、發芽率等各項指標均達到標準的種子。優良的品種和種子是豐收的基礎,品種選擇是玉米生產的第一步。 在生產上要選用高產、抗病的優良品種和種子。
1.2了解本地的氣候特征
一個地區表現良好的品種在其他地區可能不盡人意,因此選擇種子要根據本地土壤、降水、溫度,做到因地制宜。
1.3 篩選種子
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人工篩選,去除霉變、碎破以及遭受蟲害的籽粒,確保種子有較高的質量。
2 科學育苗
掌握育苗方法,育好苗壯苗。播種要根據本地墑情氣溫決定。玉米的播種溫度以土壤表層6~8厘米處連續10天穩定在12℃以上即可,低洼地一般晚播一周左右。對于氣溫,保德縣地處北方,天氣變化多端。玉米播種土溫必須穩定在10℃~12℃,土溫較低時,苗色容易發黃,形成弱苗。土壤水分必須滿足玉米種子發芽出苗的需求。玉米種子的發芽需要吸收占種子絕對干種的48%~50%的水分。旱期播種一定要搶墑,必要時加蓋塑料薄膜。
3 合理施肥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充分說明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科學施肥是提高作物產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玉米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莖葉茂盛,需肥量大,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實現玉米增收。
3.1化肥施用原則
播種時基肥要足,拔節期略施淡肥,灌漿期施重肥,需根外施肥。
3.2 科學施肥
玉米生長期應掌握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量。據試驗,生產100公斤玉米籽,需氮2.5公斤,磷1公斤,鉀2.1公斤。若畝產500公斤的玉米,畝需尿素33公斤左右,或硝銨50公斤,過磷酸鈣31公斤,硫酸鉀13公斤。
3.3 提高肥料利用率
育苗期以農家肥為主,配合化肥。農家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從而達到滿足玉米生長期的需求。出苗到成熟期以尿素為主。
4 優化田間管理
為了促進玉米茁壯成長,達到豐產,要針對玉米生長發育特點,通過灌水、培土、防治病蟲害等方法,強化各個階段的田間管理。
4.1間苗
適時間苗、定苗。間苗一般在2葉期,定苗一般在4葉期進行,此時玉米籽的營養物質已經消耗完畢,幼苗擁擠則爭肥水并影響光合作用;間苗定苗宜在晴天午后進行;病蟲害以及發育不良的幼苗,經正午日曬,易蔫,易識別。留高度一致、生長均勻、莖肥壯的苗。
4.2 灌水
保德縣十年九旱,玉米生長期一般需灌水4次。灌頭水是在拔節孕穗期,此次灌水須透、足,需大約為每畝80~90立方米。花期為需水臨界期,應根據苗情和土壤水肥狀況灌水1~2次。玉米灌漿至成熟期時間較長,灌水1次,如遇干旱,可多灌1次,但不宜過大,否則根系易過早老化。
4.3 培土
培土可以防止玉米在生長期倒伏,也便于灌溉和排水,提高肥效。低洼濕地,培土可適量提高溫度。但干旱和無灌溉條件的地塊不宜培土。培土要把握好度,忌過早過深。據調查,在玉米開始拔節時,培土15~18厘米,到臘熟期植株會早衰、倒伏、灌漿不好、千粒重下降,比不培土的減產30%。
4.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的發生導致保德縣玉米產量每年損失10%~15%,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也是玉米增產的因素之一。生長期,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在地下害蟲發生地片,輪作能有效殺死地底害蟲,減少蟲源。春播前的灌溉改變土壤溫度、濕度,可滅殺90%~95%的害蟲。在玉米生長期撒施農藥,可防治多種地下,地面害蟲。防鼠可用毒鼠藥或捕鼠器。
4.5 強化采收管理
苞葉變黃時采收玉米,已成為本地收獲玉米的習慣。事實上,苞葉變黃玉米并沒有完全成熟。判斷玉米是否能夠采收,不能僅看苞葉,更要考察玉米灌漿是否終止。玉米完全成熟的標志是玉米粒變硬,呈現出成熟玉米特有的色澤。收獲過早,生長期不足會縮短玉米灌漿時間,玉米粒癟,水分大,品質差。有必要適當延長玉米生長期,稍推遲收獲,是玉米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延長灌漿時間,讓玉米生產潛力充分發揮。
5結語
保德縣玉米種植產業快速發展,玉米種植中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農民應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合理種植,科學種植,實現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馮冬梅.選擇玉米品種應注意的問題[J].現代農村科技.2008(12):58-58 .
[2]李瑞蓮.玉米育苗移栽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03(03):21.
[3]陳光.玉米田的培土[J].農村科學實驗,1998,(06).
作者簡介:高美如,本科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