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導,吉林省玉米種植面積將有所調減。玉米面積的減少對于玉米質量的要求則更高,這也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衷,提高農產品質量及產量,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在新的形勢下要想保證玉米質量問題,就必須運用科學的種植技術。
關鍵詞: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18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下,我省玉米面積有所調減,但仍然不會影響玉米作為我省主要糧食作物的格局,我省處于玉米黃金地帶,種植玉米有優勢,無論是玉米產量還是質量都明顯優于其他省份。我省玉米種植面積有所調減,符合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形勢。
1合理選種,適當轉向無公害、綠色玉米種植
玉米品種選擇要慎重,一旦選種失敗就很難挽回,所以選擇合適的品種是玉米獲得優質高產的關鍵因素。玉米選種應該本著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以適合當地條件的玉米品種為主,不提倡盲目引進新品種。在因地制宜選種的基礎上選擇抗逆性強、生命力旺盛的玉米品種。同時部分北方地區常遇大風,可以適當選擇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同時購買種子時,務必到正規合法的種子經銷處購買,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種子。
同時建議農戶在開展玉米種植前可以考慮向無公害、綠色玉米種植方面傾斜,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2科學選地,適當采取立體間套種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我省氣候干燥,風沙較大,容易干旱,但玉米屬于抗逆性較強的農作物,根系發達,深扎于泥土之中汲取養分,我省大多數地塊可以滿足玉米生長需求。但玉米若優質高產,地塊選擇不容忽視。一是避免重茬或者迎茬種植玉米,盡量合理輪作。重茬或者迎茬種植玉米容易造成土壤養分貧瘠,無法滿足玉米生長所需,造成玉米發育矮小,病蟲害頻發,最終導致玉米產量下降,質量不佳;二是地塊選擇盡量要平坦,保證排灌水方便,尤其我省部分地區經常干旱,具備良好的灌水條件有利于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即使發生大雨造成積水,平坦地勢也容易排澇。同時要注意選擇土壤養分高,地力條件好的平坦地塊為宜。
在提倡廣大農戶種植玉米時,為了更好地獲得經濟效益,同時又符合我國農業發展方向的立體間套種模式。例如可以適當間套種辣椒、馬鈴薯以及大豆等作物,不但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還有利于培肥地力。
3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
做好種子處理工作,選擇種子包衣劑或者藥劑拌種,降低種子或者玉米苗發生病蟲害的幾率。注意剔除病種、殘種,保留圓潤光滑、飽滿的玉米種子。科學曬種,選擇平坦干燥地面,如果是水泥地要注意避免陽光充足時溫度過高灼傷種子,影響種子內部組織以上的種子處理工作不能大意,以免影響玉米種子的發芽率與發芽勢。
4查苗、間苗與補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查苗、間苗和補苗。合理間苗有利于玉米苗健康生長。合理把握玉米田密度,注意間苗時不要傷及壯苗。對于缺苗的地塊要及時補栽,發現病苗及時帶離田間。
5田間管理
5.1灌溉與追肥
玉米對于水肥的需求較高,合理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證玉米優質高產。玉米不同時期的水分和肥料管理也不盡相同。例如播種期不易春灌,我省春季溫度不高,灌水容易導致地里溫度過低,影響種子發芽。如果田間干旱建議適當采取噴灌方式;如果是苗期,在地里不干旱的情況下,不建議灌水,這樣有利于煉苗能增強玉米生育中后期的吸水、吸肥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對于拔節期玉米的灌水,以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若遇干旱應及時灌水。沒有在苗期進行補肥的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要進行追肥,其追肥量應占總施肥量的40%~50%。在旱作條件下,利用自然降雨進行追肥。玉米借雨追肥是提高經濟的有效措施;開花期灌水玉米抽絲期對水分最為敏感,這一階段以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玉米抽雄前后是需水高峰期。玉米吐絲后進入灌漿期,對水的需要仍很迫切。
5.2病蟲害防治
玉米黑粉病:該病在玉米整個生長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癥狀表現突出。植株各個部分可產生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大的病瘤直徑可達15厘米,小的僅達1~2厘米。初期瘤外包一層白色發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葉片上有時產生豆粒大小的瘤狀堆。防治該病,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并深翻土壤。實行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澇不均。抽雄前適時灌溉,勿受旱。采種田在去雄前割凈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隨意丟棄在田間,以減少病菌在田間傳播。
玉米螟:玉米螟取食葉肉或蛀食未展開心葉,造成花葉;抽穗后鉆蛀莖稈,使雌穗發育受阻而減產。蛀孔處遇風易斷,則減產更嚴重。幼蟲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損、霉爛、變質。防治該病,玉米田在幼蟲3齡前以20%殺滅菊酯乳油15~45克/畝,對水50公斤噴霧,或5%滅掃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或 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
粘蟲防治:低齡幼蟲期以滅幼脲1~3號200ppm防治粘蟲幼蟲藥效在94.5%以上,且不殺傷天敵,對農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環境。
參考文獻
[1]閆孝貢,胡楠,袁靜超,蓋嘉慧,劉劍釗,張洪喜,梁堯,蔡紅光,任軍. 不同培肥方式對玉米產量及其組分的影響[J].東北農業科學,2017,(01).
[2]趙剛,孫新功,孫長安.大豆套種玉米立體栽培創高產[J].農民致富之友,2010,(08).
[3]孫鳳,于占國,張鳳.玉米大垅雙行栽培技術及其應用效果[J].現代農業科技, 2008,(14).
[4]孫寧,孟祥盟,邊少鋒,方向前,趙洪祥,張麗華,譚國波,閆偉平.吉林省濕潤區不同玉米品種產量及農藝性狀比較研究[J]. 東北農業科學, 2017,(01).
作者簡介:許國峰,本科學歷,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