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偉
摘 要:近年來,工會組織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其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也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分別從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意義,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中的問題、以及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有效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提出個人看法與觀點。
關鍵詞:工會;社會管理;參與;創新
工會組織在我國社會管理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相關工作實踐起到積極作用。
一、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的意義
1工會是群眾組織,是社會管理的主體
從 《中國工會章程》 對中國工會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中國工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廣泛的群眾性。階級性方面,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國家重要的社會組織和團體,有參與社會管理的職能。在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中應該也必須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職工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
廣大職工群眾不但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工會在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中的雙重身份,決定了既要發揮好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的主體作用,又必須把廣大職工群眾團結動員起來,始終堅持以先進的思想教育引導職工。
3工會是職工利益的表達者和維護者
在社會大環境中,工會作為最重要的群眾團體,履行好自身職責,服務于廣大職工群眾,對于創新社會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中的問題
1角色定位不明確
工會組織自身定位不夠明確。工會組織屬于黨領導下的社會團體,主要代表和保障廣大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在實際工作中工會組織過于依賴黨政機關,導致它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既要維護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又要注重黨政機關給予的任務,雙重社會角色直接導致工會組織在貫徹執行國家政策的過程中容易脫離廣大職工群眾。即工會組織既要代表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也要代表職工群眾維護權益,雙重角色的沖突制約工會組織的職責發揮。
2職責發揮不充分
隨著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職責不斷調整,工會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嘗試,但也面臨社會經濟和勞動關系日益復雜的問題。雖然工會組織強調以維護職工群眾的權益為基本職責,但在具體工作中仍然存在職權虛化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特別是其維權的職能存在弱化現象。如以職工代表大會為主體的民主管理制度建制率還不夠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尤其是對職工提出的建議重視程度不夠,民主監督的工作難以發揮作用。部分企業一線職工整體素質較低、技術培訓得不到保障,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完善現象,職工的精神文化權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較好地維護。
3自身建設不完善
只有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工會組織才能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目前,工會組織有著較為規范的組織體系,基本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絡,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縱向角度來看,“倒金字塔”現象在組織機構中明顯存在,尤其是基層工會組織經費和編制少、干部身兼數職,直接導致工會的基層工作弱化,開展的工作得不到保證,工會組織的各項職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多年來,各級工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的管理工作,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同時廣大職工群眾的需求也不斷變化,呈現主體多元化的特點,傳統工會組織的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為更好地參與社會管理,工會組織的服務水平必須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社會服務。這些都對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工會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工作的有效途徑
1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夯實工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礎
要按照 “兩個普遍” 的要求,推動企業依法普遍建立工會,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組織中來,在非公企業中實現基層工會組織的全覆蓋;要增強基層工會組織活力,堅持 “促進企業發展、 維護職工權益” 的工作方針,深化開展 “職工之家” 建設活動,增強基層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為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打下扎實的組織基礎。
2發揮工會在社會管理與創新中的協調作用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關鍵是統籌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勞動關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工資報酬是勞動關系中最核心的要素。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是發揮工會協調利益作用的關鍵。一是主動參與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社會政策研究擬定,從源頭上影響相關社會政策的制定。二是以協調勞動關系為重點,建立健全勞動爭議預防、預警和調處機制,完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積極融入社會 “大調解”格局,協助政府妥善解決和處理企業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矛盾。三是積極開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要約行動”,幫助、指導企業依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大力推動建立完善職工工資共決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促進企業特別是非公企業與職工利益共享、和諧發展。
3發揮工會在社會管理與創新中的服務作用
搞好社會管理,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服務職工群眾,最大限度地讓職工共享改革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成果,是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重要切入點。一是加強對困難職工、農民工的幫扶服務,做到應助盡助、全面覆蓋,切實推動“送溫暖”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和社會化。二是完善各級職工困難惠民幫扶中心建設,并逐步向鄉鎮(街道)、社區、企業延伸,使之成為黨委了解民意、政府改善民生、工會深化幫扶的重要陣地和窗口。三是圍繞黨委政府民生工程目標任務,有效承接政府賦予的資源手段和社會管理職能,以就業、就醫、就學等幫扶服務工作為重點,為職工群眾提供更全面、有效、快捷的服務。
4發揮工會在社會管理與創新中的引導作用
工人階級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和社會管理的主體力量,需要進一步激發職工群眾的主體意識,引導職工群眾與其他社會群體一道共同參與社會管理。一是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勞模精神和中國工人階級偉大品格,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二是認真研究網絡時代、“虛擬社會”條件下引導職工思想的新途徑。三是積極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不斷深化“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技能型職工”活動,進一步提高職工技術技能素質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