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病是由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引起的新生犢牛腸道傳染病。該病臨床上以腹瀉、脫水為主要特征。近年來,該病在公主嶺地區呈散發式流行,如果預防和治療不及時,會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本文將一例牛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病的診治情況分析如下。
關鍵詞:牛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傳染病;診治
中圖分類號: S85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40
1發病情況
2016年5月15日,公主嶺市某規模養牛場突然發生了一種以腹瀉、脫水和運動障礙等為主要特征的疾病。該牛場飼養牛80頭,其中成年母牛50頭、2周齡犢牛30頭,先后共有15頭牛發病,死亡5頭,病程3~4天,發病率18.8%,病死率33.3%。發病后,該場技術員使用抗病毒、抗菌藥物治療3天,效果不明顯,發病數量和死亡數量持續增加。5月19日到公主嶺市動物檢疫所就診。筆者結合發病情況、臨床特征、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測結果,最終確診為牛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病,隨即對發病牛群采取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
2臨床癥狀
發病牛精神沉郁,被毛凌亂,眼凹陷,脫水嚴重,食欲變化不大,排白色粥樣糞便,具酸臭味,有的糞便中混有血凝塊,個別有喜臥、跛行等情況。
3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犢牛2頭,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十二指腸和小腸呈卡他性炎癥變化,腸內容物充滿液體,直腸黏膜出血或充血。胃內容物呈淡黃色液體,內含凝乳塊,胃黏膜充血。肝臟、腎臟和脾臟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和出血。
4實驗室檢驗
4.1細菌的鏡檢、分離、培養和鑒定
無菌取病死牛的小腸前段內容物以及脾臟、淋巴結等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可見革蘭氏陰性卵圓形短小桿菌;無菌取病死犢牛的淋巴結、肝臟和脾臟等病料分別接種于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4小時,可形成圓形、濕潤、光滑的無色菌落。取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卵圓形短小桿菌。同時將上述病料及血液采樣送至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做病原鑒定,最終確診為牛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
4.2藥敏試驗
用紙片擴散法對分離的細菌進行檢驗,結果該菌對環丙沙星、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對慶大霉素、磺胺間甲氧嘧啶不敏感。
5診斷
根據發病特點、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驗結果,最終確診為牛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病。
6治療措施
立即將發病犢牛與健康犢牛隔離,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得出,對發病犢牛按照說明書用量肌內注射環丙沙星,2次/天,連用6天,對發病嚴重的犢牛肌注強心劑和飲用補液鹽,進行對癥治療;對未發病犢牛應用卡那霉素拌料,1次/天,連用5天。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治療措施,發病犢牛群2天后腹瀉癥狀有所緩解,發病數量減少,病情基本被控制住,1周后電話回訪,發病犢牛群基本恢復健康。
7鑒別診斷
該病與牛產氣莢膜梭菌腸毒血癥、牛輪狀病毒感染、牛副結核病等疾病有相似之處,應注意鑒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牛產氣莢膜梭菌腸毒血癥,是由產氣莢膜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不同年齡和品種的牛群均可發生,春、秋、冬三季多發,特征是突然發生死亡。剖檢病變可見十二指腸和空腸高度出血性腸炎變化,心肌和脾臟有出血點,肝臟有充血斑。抗生素治療有效。
牛輪狀病毒感染,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腹瀉和脫水為主要特征,多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新生犢牛,患牛體溫正常或升高,脫水明顯。剖檢病變主要為小腸呈卡他性炎癥。抗生素治療無效。
牛副結核病,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反芻動物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各年齡牛均可致病,但以幼齡牛最易感,潛伏期長,呈慢性經過,以腸黏膜增厚、頑固性腹瀉、消瘦和脫水等為主要特征。剖檢病變主要在空腸和回腸前段,腸黏膜增厚10倍。抗生素治療有效。
8結語
牛產腸毒性大腸桿菌病傳染源是患牛和帶菌牛,可經消化道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呈散發或地方流行。另外產房消毒不嚴格、溫濕度控制不當、飼料營養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誘發該病。
加強妊娠母牛產前、產后的護理,產房內外要嚴格消毒,同時接產人員也要做好消毒,降低該病的發病率。有條件的可根據當地發病的血清型制備滅活疫苗,接種妊娠母牛,刺激母牛初乳產生高價的抗體,新生犢牛通過吃初乳獲得免疫抗體,達到預防該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睿,張彥明,張耀相,王韋華,楊慧萍.犢牛產腸毒素型大腸桿菌病的診治[J].畜牧與獸醫,2009,(07).
[2]何昭陽,徐鳳宇,管清華,付蕾.犢牛腹瀉與腸道菌群的變化[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0,(05).
[3]張雪寒,何孔旺,張書霞.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腸毒素的研究概況[J].動物醫學進展,2003,(03).
作者簡介:吳迪,本科學歷,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