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邦紅+徐莉莉+鄔小學+匡成銘
摘要:本文以武陵山區銅仁片區為研究對象,利用生態足跡模型對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生態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進行計算分析,研究表明,人均生態承載力處于0.66公頃,人均生態足跡變化不斷增大,平均為1.06909公頃,生態赤字也逐年上升,萬元GDP生態足跡變化也在下降。提出了銅仁市需不斷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和利用,造就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武陵山區;銅仁市;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60
1 生態足跡理論與方法
1.1 生態足跡的計算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是指人類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消費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自然環境生態系統所消耗,用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大小來換算的方法。在20世紀90年代,由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并與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進一步將其完善的生態足跡模型,用以核算人類對自然資源面積的占用。生態足跡的計算是基于兩個簡單的事實:一是人類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費的資源以及大部分產生的廢棄物;二是資源的消耗以及某些廢棄物都可以轉換成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在生態足跡指標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生物生產性土地。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森林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其計算公式如下:
EF=N×ef =N×∑(aai)= ∑rjAi=∑(ci/pi) (1)
式中:EF 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ci為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pi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aai為人均i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i為所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
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采用GFN2010年公布的數據:耕地、建筑用地、森林、化石能源、草地為以及水域分別為2.51,2.51,1.26,1.26,0.46,0.37。
1.2 生態承載力的計算
生態承載力是指一個區域的生態系統能提供的可供人類所用的生產性土地之和。其計算公式如下:
EC=N×ec=N×∑aj×rj×yj (2)
式中: EC為總的生態承載力(公頃/人);N為總人口數; ec人均生態承載力(公頃/ 人);aj為j類型生產性土地人均擁有面積rj為 均衡因子;yj為產量因子。 本文耕地、林 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的產量因子分別為1.66,0.91,0.19,1.00,1.66。
1.3生態赤字與生態盈余的計算
生態赤字、生態盈余是指特定區域人口對該區域自然資源的利用情況,其計算公式如下:
EA=EC-EF (3)
式中EA為生態赤字/盈余;EC為生態承載力;EF為生態足跡;區域生態足跡大于區域提供的生態承載力,為生態赤字;如果區域生態足跡小于區域提供的生態承載力,為生態盈余。
2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武陵山區是以武陵山脈為中心,總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其中銅仁片區包含銅仁市的兩區八縣,即全銅仁市的行政區范圍,因此武陵山區銅仁片區范圍也就是研究銅仁市的全部行政區范圍。銅仁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介于東經107°45'~109°30'、北緯27°07'~29°05'之間,國土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2014年銅仁市全市擁有戶籍人口432.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31萬人,占總數的87.05%。聚居著漢、土家、苗、仡佬、侗等29個民族。
以銅仁市統計局《銅仁年鑒》編輯部主編的《銅仁年鑒》 作為數據來源,對2010年~2014年銅仁市生態足跡及其生態承載力核算。
3 武陵山區銅仁市生態足跡分析
3.1 銅仁市生態承載力變化
銅仁市2010年的人均生態承載力為0.65920公頃,2011年為0.65071公頃,2012年為0.65184公頃,2013年為0.64767 公頃,2014年為0.69712公頃。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人均生態承載力的變化呈現出穩定的態勢。人均生態承載力為0.66 公頃。銅仁市人均生態承載力表現穩定的原因主要在于銅仁市的在銅仁市人均生態承載力計算中,耕地、森林用地、草地、建筑用地及其水域等5種生物生產面積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態。其中2010年根底耕地的人均生態承載力為0.46032 公頃,耕地的生物生產面積生態承載力最高,水域生物生產面積生態承載力最低,這與銅仁市政府保護耕地的政策相符合。
3.2 銅仁市歷年生態足跡變化
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人均生態足跡平均為1.06909 公頃,人均生態足跡逐年提高。銅仁市2010年的人均生態足跡為1.00385公頃,處于最低,2014年最高,達到1.16009公頃。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人均生態足跡的增大,說明銅仁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越來越多。
3.3銅仁市萬元GDP生態足跡變化
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萬元GDP生態足跡平均為1.05884公頃,2010年的萬元GDP生態足跡最高,為1.44174 公頃。2014年的萬元GDP生態足跡最低,為0.77421公頃。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萬元GDP生態足跡逐漸降低,說明銅仁市的生產力水平提高,銅仁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耕地、森林用地、草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及其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的資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在單位面積上產生出更多的價值。
3.4 銅仁市生態供需結構變化
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由于生態足跡大于生態承載力,所以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出現生態赤字,沒有生態盈余。表現出銅仁的生態供需處于不可持續的狀態。人均生態赤字在逐年上升。人均生態赤字2013年為最高,達到0.49012公頃。雖然5年來人均生態赤字逐年上升,每年平均生態赤字為0.40778公頃,相對來說比較小,人均生態赤字上升的幅度不大,上升主要由建筑用地需求和水產品等的增加造成。
4 結論與建議
利用生態足跡模型對銅仁市2010年~2014年間人均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變化特征、生態供需結構特征、萬元GDP生態足跡變化特征的計算分析表明:萬元GDP生態足跡變化逐漸降低,說明銅仁市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對資源利用效率逐步上升,但消費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壓力大于區域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赤字在逐年上升,平均為0.40778公頃,生態足跡約為生態承載力的1.6倍,人們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和建設用地需求是人均生態足跡增長主要原因,銅仁的生態供需處于不可持續的狀態,基于以上的數據,提出以下建議:堅持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2014年銅仁市全市擁有戶籍人口432.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31萬人,占總數的87.05%。超過了銅仁市的生態環境容納力,因此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計劃生育,控制農村人口的無序增長。提高生態旅游。利用銅仁梵凈山為代表,結合銅仁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和提高生態旅游,保護生態環境,提高銅仁的區域生產效率。同時也要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保持銅仁市生態承載力不減少,造就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胡邦紅,講師,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與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