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旭
摘要:現代社會中群體性上訪事件的增多,是處于新的社會時期矛盾不斷增加的具體體現,但是究其根源,出現這一矛盾都的原因都屬于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是廣大農民群眾表達自己意愿的方式。農村社會的矛盾產生根源和表現形式都是多樣的,這些矛盾出現后若引起群體性的上訪事件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在我國實施信訪制度50多年以來,信訪工作確實取得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群體性上訪事件的出現不僅會對政府機關的正常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和阻礙,同時還產生對黨和國家對外形象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對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的研究和重視是當前國家和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也是穩定社會秩序的必然手段,目前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呈現出四個特點,主要體現在農村群體上訪事件數量的不斷攀升、程序越級的上訪事件出現的數量越來越多、農村的集體上訪事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農村群體性的上訪事件不斷向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本研究主要從法律角度分析鄉鎮政府在預防和化解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過程中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群體性上訪事件;措施;法制觀念;政府部門
農村群體上訪是農民上訪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農民基于相同的利益訴求或者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采取的上訪行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個利益格局在不斷分化和調整,社會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大,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在農村,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社會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逐漸凸顯,并通過農民上訪的方式反映出來。農民上訪是將生產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向上級有關部門直接反映,希望尋求幫助,最好能直接解決。農民上訪能從側面反映出農民對上級有關部門和主要負責人的信任,也是上級政府部門了解社情民意的一個有效途徑。但社會矛盾出現后,若不加以及時處理,就很有可能引起群體性上訪。近年來,農村群體性上訪量上升,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根據調查引起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很多的,但是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這其中都是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存在,而這些共性的原因對于研究群體性上訪事件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導致農村群體性事件頻發的法律相關原因分析
(一)合法利益的維護。
村委會是村民實現自治的基礎性組織,所以村領導班子的建立是保持我國村民有效實現自治的前提。但是現在很多地區的村干部選舉工作開展的并不理想,錢權交易、形式主義等問題凸顯,這樣選出的村干部也只能代表個人利益,這樣在選舉后就有可能會出現政治受害方組織的群體性上訪事件的發生。
(二)個別人非法利益的追求。
由于我國政治政策的放開和信訪制度的改革,人們疏解心理不滿的渠道不斷增多,但是在上訪的所有案件當中有些是合法的,有些卻是個別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私利而組織的上訪。這種上訪不管是在程序上還是在上訪的理由上都是不具備合法性的。
(三)文化程度低、法制觀念淡薄。
群體性上訪事件實際上是農民維護自身利益的而發生的一種政治性的行為,但是當群體性的上訪事件發生的次數比較多后就說明農民對于參政的需求有所提高,而這樣的參政需求確實建立在了十分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首先,農民要想完好的表達自己參政的欲望必須有一定的政治認知水平,但是實際上現在很多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較低。這樣當農民遇到問題后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而加上農民對于村干部、鄉鎮干部的不信任,對于上訪的程序和相關的制度不了解,如果某一事件影響農民的范圍較大,就會出現群體性上訪。大多數參與到農村群體上訪的群眾都是第一次在沒有村干部的參與下與上級政府直接對話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對于村民來說絕對是比較大的沖擊,特別是這些上訪出現的結果對村民的影響尤為深遠。一部分人看到群體性上訪后自己并沒有受到什么懲罰,這樣的體驗是他們從未有過的,是一種新鮮,這些人就覺得自己能在農村的政治舞臺上可以大展身手了,于是農民的非理性、盲目性的參政欲望不斷狂漲。實際上主要有農民自身方面的原因,對國家法律不了解,法制觀念比較淡薄。
二、鄉鎮府有效化解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法律措施分析
自從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之后,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得到提高,在高速的經濟發展現狀下,農村的法律宣傳和教育工作卻沒有跟上進步發展的步伐,而這也正是心懷不軌之人的可趁之機,當農民集體利益受到損害后,往往出現一些企圖通過群體事件獲取個人利益的人,他們就是利用了農民對于法律的不了解,法制意識不強這一弱點,村民法律意識淡薄主要表現為:
1.農村整體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無法在農村群體中發揮出應該具有的作用。在我國計劃經濟發展的制約下,再加上人們心里根深蒂固的傳統權利意識,造成了權利在農民的心理占據了主要的地位,這樣法律就顯得勢單力薄,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在下發國家的各項政策和措施的時候,采取的工作方式往往就是以命令為主,這樣就使得法律意識在農村不斷的淡化,甚至在法制社會的今天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的思想仍舊被傳統的權利觀念所束縛。
2.村民缺少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這主要是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法律規范和傳統文化相較量事,處于弱勢地位。在我國的很多農村,法律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農村中的很多事物都是依靠傳統來解決的,農民壓根就沒有考慮到自己應該有的權利,這樣就導致村組織在進行村委會的重大決議之前群眾不知曉,沒有經過群眾的決議,為出現群體性的上訪事件埋下了隱患。
基于以上原因,可見加強對農民的普法力度,是減少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
首先,在對農民進行普法教育時,所選擇的普法教育在內容上要與農民的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主要可以從宅基地的糾紛、借貸糾紛、土地糾紛等生產和生活當中的法律需求,既要滿足農民自身的利益訴求,又保證農民能夠通過法律了解到自己所應該具有的權利。
其次,普法宣傳的形式應該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避免采用簡單的授課方式,廣播、電視、報紙等都是開展普法工作的重要媒介。
3.還需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文化教育,將技能培訓工作落實到位。農村弱勢群體除了殘疾、疾病,很大的一塊是學生問題,農村家庭因為學生讀書致貧的數量比例相對是比較高的。所以鄉鎮政府應該加大對弱勢群體文化教育工作的扶助工作,幫助輟學孩子重返校園、避免學生輟學事件的發生,同時對于耕地少,沒有輔助農業項目的貧困家庭,鄉鎮政府應該定期不定期的組織技能的培訓工作,鼓勵其走向企業、自主創業、走向自救的道路。
總結:
農村群體上訪事件的增多,是影響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的中國處在經濟社會的變革時期,社會的各階層進行利益的重新洗牌,矛盾不斷的凸顯出來。對農村群體上訪事件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在鄉鎮政府方面,那么從法律層面出發鄉鎮政府主要應該加強對農民的法律維權意識的培養、做好法律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魏明芹、王巖山.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農民法律意識培育.內江科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