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敬美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引向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于學生發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使教學處于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于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神益。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
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弦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的,如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光波傳播,實際上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它們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簡單的、有序的,因此,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物理學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化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洽而展現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我們要讓物理學美的素材震撼學生的心田。一個較為輕松愉快沒有思想束縛的學習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學生能主動的探索物理學的奧秘,究其因果,這無疑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學習物理的途徑。然而,教師也需要給學生一些或淺或深的解釋,加大其嘗試成功的喜悅的機會,使其保持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用較為輕松的語氣與學生探討,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在適當的時候,將物理問題以幽默的語言表達出來,活躍的氛圍將學生帶入思考中,進入了思考就能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游戲法、調查法、類比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式學習中解脫出來,進行自主式,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某些知識重點,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或口頭表達練習,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在學習關于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時,可以在講之前將學生分成幾個組,給他們提供實驗器材,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和討論,得出各組的實驗方案進行展示,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方案。此過程中老師要認真地分析學生設計方案,為精講做好充分的準備。另外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類比法應,這不僅能讓學生在相同中發現不同,也能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記憶。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還可以加入一些游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例如在對平面鏡成像規律進行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做平面鏡成像的游戲,使學生在玩中進行實驗,在實驗中體驗知識要點,形象生動的展現平面鏡成像的規律,這比通過做練習題,口述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課堂上即充滿了活力,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作為物理教師,只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的每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就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高中物理中涉及大量的概念,這些概念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基礎。概念學習的優劣將直接影響著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水平的高低。要想很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知識,完整、正確地解答計算題,學生需要具備系統的、嚴密的思維能力。有一些學生在面對習題時無從下手,就是因為在思維上有所欠缺。而思維能力又體現在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一題多解的能力。所謂的一題多解指的就是能從多個角度和方位采用多種方法解決物理問題。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例如在講解電壓、電流和功率有關知識點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一題多解。
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六個方面的實驗技能:一是掌握基本儀器的構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確使用儀器進行觀察、測量和讀數;二是掌握中學有關實驗的一般原理和實驗方法;三是會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并能進行運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四是了解誤差概念,并學會初步的誤差計算和分析;五是會寫一般的實驗報告;六是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包括愛護儀器、遵守安全操作規則和尊重實驗事實的習慣等。例如“用溫度計測溫度”的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下述方法論的教育:(1)平衡原理:溫度計與被測物體達到熱平衡,溫度計的液柱不再變化時的示數即是被測液體溫度;(2)轉化原理:把被測液體的溫度轉化為溫度計內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見向看得見的轉化;(3)放大原理:溫度計內徑做得應當小些,以便觀察的現象明顯,能表現出溫度微小的差別;(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儀器儀表都需首先觀察刻度盤刻度和每小格的讀數。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科學方法教育,是實現學生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
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 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 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另一方面, 要大力開發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作為教學用具, 由于這些物品本來的用途并不是進行物理實驗, 所以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當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實驗, 對教師的業務素質要求較高。不僅自己要動手參與設計和制作, 還需要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不僅需要專業知識, 還需要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加強教師知識培訓和專業素質培訓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