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燕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被廣泛的應用在課堂中。但是在實際課堂中,討論往往凌亂、無效。本文通過探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旨在構建高效的科學課堂。
關鍵詞:小組討論;科學課堂;有序;有效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探究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并能激發創造潛能。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討論和交流環節常常很凌亂、無效,難以發揮教學效果。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科學教學經驗,就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讓討論和交流更加有序、有效,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構建合理的合作小組
1、科學建組是基礎
教師在組建合作小組時,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建組,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避免某個學生被隱藏或忽略。實踐表明,最佳的學習小組人數應在4-6人之間,其中又以兩兩成對的“四人學習小組”最為適宜。每個小組內應該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這樣既能保證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也便于各個小組間開展公平競爭。另外,教師在分好組后,也要進行集體教育,使學生明白團結協作的集體觀念。
2、選拔組長是關鍵
小組建設的好壞還要看組長選的如何,組長必須是樂于助人、責任心強、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較強的學生。教師要對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主要有(1)、教會他合理分工,并對討論進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勵組員大膽發言,讓會說的先說,不會說的先聽后說,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2)、督促組長在組織合作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調,如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報以掌聲,當出現意見分歧時,組長應問個為什么,請組員說出理由;(3)、訓練組長監督管理組員的能力,幫助老師培養組員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4)、指導組長善于收集組員在交流中的不同見解,并及時準確地向老師匯報。通過教師對這些方面的培訓,能培養組長的組織、安排、協調、歸納能力,促進合作交流的順利進行。
二、設計有效的討論主題
小組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學課堂都適用的策略。教師不需要為了迎合課改而胡亂采用這種方式,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等各方面,有選擇地使用,并且要設計有效的討論主題。
1、在某些探究活動開始之前可設置一些問題討論,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抵制彎曲》時,在演示了紙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組討論的問題:“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紙梁的抗彎曲能力?”在學生激烈的爭論過后就確定了本組探究問題的指向。
2、對一些觀察活動,需要集思廣益時。例如三年級科學《螞蟻》一課,讓學生觀察螞蟻是怎樣運動的,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就需要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因為每位學生觀察角度不同,共同觀察討論后完成會更理想。
3、當要總結實驗規律和本質,需要共同交流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能力。這常常發生在探究結束后匯報交流階段。這時,不應該是教師直接給出結論,而應該是學生思維碰撞的大好時機。如五年級科學下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課,在做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實驗時,很多組得到的數據都不一樣,而且有些結果是相反的,好多教師就會直接宣布哪組是對的,哪組是錯的,然后得出結論。其實這樣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更加有悖與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如能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出現各組數據不同的原因,找出真正橡皮泥排開的水量與沉浮的本質關系,豈不是更好?
有效討論問題的提出要看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提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討論的問題“因課而異,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但把握的原則是“難易適中、開放性大、針對性強”。比如五年級科學下冊《熱起來了》一課,讓學生小組討論“衣服能產生熱量嗎?”并想辦法證明。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學生想當然會根據生活經驗說會,但是如果小組討論就不一定了。小組內就會有激勵的爭論,有的會說“衣服如果能產生熱量,那放在柜子里怎么不會熱?”有的又會說“如果衣服不能產生熱量,那干嘛冷了要多穿衣服呢?”這樣經過他們不斷的探討交流,更能激發他們的認知沖突和好奇心,促使小組想辦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比起教師直接告知結果或直接提問了事是不是更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呢?所以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課,才能提出適合討論的問題,讓討論的問題有意義、有價值。
三、有效地組織討論課堂
1、合理安排討論時間
討論時間要合理安排,一節課只有40分鐘,不抓緊時間根本完不成教學內容,更別提提高課堂效率。但是,抓緊時間并不意味著討論時間很短,時間過短,只能讓討論流于形式,一般問題有3-5分鐘足夠,對于難的問題,時間再多也討論不出結果,所以可以先討論,再通過組間辯論理清思路,最后進行二次討論,這樣效果更好。
2、控制討論進展
在小組討論時,教師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斷巡視,傾聽各組的討論內容。當討論遇到“坎”時,適時點撥,引導討論向著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師深入到各組,也可以關注討論的進展,控制無意義的話題,及時把討論引入正軌,并且也能合理調整討論時間。
四、合理地總結、評價
在討論結束之后,首先教師應對討論問題的本身作出明確、清晰的總結,這樣有利于知識點的掌握,也會讓學生覺得自己的討論很有意義,期待下一次的討論。然后,教師應靈活而恰當地對每個小組作出評價。對于討論結果來說,完全錯誤的觀點不多,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討論成果,并給予合理的評價。評價要用帶有鼓勵性的語言,比如說“你說的很好,能不能再具體一點呢?”“哪個組有更新穎的想法?”等。而且教師也要鼓勵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時可以進行提示和指導,使他們能夠清楚、扼要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千萬不要不評價或“一刀切”,這樣會打擊學生小組討論的積極性。除了教師的評價,也要進行“組員互評”,一個月一次,這樣可以有效督促組內合作,發揮每個組員的作用,讓他們在合作中不斷進步。
新課改是許許多多優秀的教師智慧的結晶,受益者們把它用在課堂上已經頗有成效。作為一名小學的科學老師,我深深地覺得,只要合理利用,課改中的小組討論教學模式就會如“一夜春風”,給我們的科學帶來有趣、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利蓉;小組合作學習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1):28-28
2.劉祖林;小組合作學習在科學課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5(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