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謙
摘 要:紅色教育資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和物質資源,是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開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珍貴教材和理想載體。深入挖掘湖南紅色資源的優勢特色和核心價值。不斷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是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青少年;紅色教育資源;教育模式;創新
一、大力開發紅色教育資源,不斷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大力開發各地的紅色教育資源,讓紅色教育資源中的優質思想教育資源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之成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主體和載體,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當前急需要解發和利用,要么就是課堂上單純的理論說教,要么就是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了解,加上各個紅色教育基地文史陳列數十年一成不變,那種圖片加文字的“老臉孔”展覽模式,根本體現不出紅色資源教育的直觀性、生動性,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為此,各個教育基地要揚棄,整理、挖掘、充實新的陳列內容;以講故事的風格來講述歷史;增加新的展示設備,利用聲、光、電和影視模擬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動態展示、場景再現,以便對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增強親和力。同時以人為本設計展示內容,改變一般史跡陳列和遺址景點見物不見人、重事不重人的舊方法,著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紅色教育。
二、以紅色教育資源為支撐,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方法
習慣于運用“灌輸一接受”式的傳統德育手段,忽視“活動一體驗”這類方式、方法的運用。教育實踐證明,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多元的思想需要多元的教育方式與之相適應,而紅色教育資源為學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多的優勢,因此我們要采取多種方式,用最能貼近青少年、最受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來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注重顯性道德教育與隱性道德教育相結合,把說理疏導、情感陶理論教學、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效途徑靈活運用,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展示個性,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評價的互動式教學氛圍;實踐性教念遺址舉辦,或者到紀念地現場授課,讓學生加深印象。組織青少年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重走紅軍長征路的活動,用紅色教育資源打造思想教育的新平臺。
三、與時俱進,不斷拓寬紅色教育資源的載體
(一)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用紅色資源提高青少年思想校園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強大的滲透性,突出的參與性和自娛自教等特點,能彌補傳統思想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使用本土紅色進教材,就能使原來枯燥的思想道德課變得生動有趣,原來講不透徹的革命理論變得通俗易懂。通過課,學唱革命歌曲,講革命故事,參加學雷鋒活動,觀看有關愛國主義教育影視作品,幫助貧困學生,義務獻血,為災區人民獻愛心等教育方式,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對學生進行人情、入理、人心的教育,使青少年傳承與實現。
(二)搶占教育新陣地,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產生賭、毒的引誘和毒害對青少年思想道德觀念產生巨大影響,使青少年逐步陷入網絡生活,產生遠離現實的虛幻感覺,淡化了他們的愛國情感、理性情懷和集體觀念,使其價值取良莠不齊,但是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以此讓青少年遠離網絡,這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創造一個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等一些教育陣地作用的同時,還要提高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四媒體的調控和教育能力,建立“紅色網站”,通過播放革命英雄戰爭片或革命前輩紀念片、報道見義勇為英雄事跡。優秀文藝作品鑒賞等形式,把愛國之中,切實加大網絡教育力度,積極搶占網絡教育制高點。在教育內容上要對主流文化、民族精神深入挖掘,精心包裝,不斷推出網絡道德教育精品,為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生活,致力構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教育
(三)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手段,組織青少年入基地到現場,增強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毛澤東曾說過你要知識,就得參加社會實踐。青少年思想教育要堅持以體驗教育為主要方式,組織和引導青少年利生地,開展參觀、憑吊、宣誓、祭掃、敬獻花圈等特色體驗教育活動。組織青少年重走長征路、聽老紅軍現場講課,讓換來的,增強學好知識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發揮實踐育人優勢,開展了手拉手、法律知識宣講、免費修理家用電器等活動,鼓勵和支持廣大青少年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實踐活動,來增強了解國情、立足國情,為群眾服務的政治素養。
(四)建立長效機制,確保紅色教育持久規范開展紅色教育資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和物質資源,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建源的基礎上,建立課堂、校園、社會三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堅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的實踐目標,充分發揮課堂作用,課堂教育、校園教育、社會教育互動和聯動,相輔相成。通過構建多種途徑、多重覆蓋的學習教育組織體系,營圍,使紅色教育資源真正成為青少年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王德承等利用紅色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24).
[2]鐫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整合與創新[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4).
[3]尹珊.談高校成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