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建 張建梅
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更加注重基層社會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黨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做好基層文化工作對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社會事業(yè)發(fā)展和經濟騰飛,加快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工作,有助于幫助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首先要使廣大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能與時俱進,共同發(fā)展。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許多農民的意識觀念與市場經濟和小康社會建設要求相比相對滯后,相當一部分農民缺乏適應農村市場變化的心理承受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畏首畏尾,束手無策,往往不敢涉足市場發(fā)展大潮。一些不良意識觀念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的思想解放,嚴重阻礙著農村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和小康社會建設步伐。要幫助農民群眾從狹隘的意識中解放出來,樹立市場經濟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新觀念,基層文化工作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農民通過參與相關文化活動,會認識到舊的意識觀念不轉變,農村經濟只能徘徊不前,甚至不進而退。龍口市新嘉街道辦事處王格莊村是近年涌現出來的經濟富裕村,該村投資100萬元建設了龍口市首個村級自辦、體現農村題材的“老黃縣”農村展館,通過展示該村發(fā)展、致富歷程,使全村居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成為加強思想教育,弘揚勤儉節(jié)約、尊老愛幼等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陣地,有效促進村民更新觀念,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進取。
二、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工作,有助于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還遠遠不能適應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知識群體遠離農村,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匱乏、農民文化程度低下的不良狀況還普遍存在。比如說,有些果農不懂果樹生長原理,對于管理技術一知半解,只靠經驗種樹、管理,生產出來的果實產量低、品質差,缺少市場競爭力;有的企業(yè)領導不懂管理,僅靠經驗經營,造成企業(yè)競爭力差、發(fā)展前景慘淡。七甲鎮(zhèn)是一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素有“水果之鄉(xiāng)”美譽,豐產長把梨曾紅極一時,成為當地振興經濟支柱型產業(yè)。后來,由于果農知識貧乏,只懂按照老法培養(yǎng)果樹,不能及時改良品種,致使果品品種單一。加上各村級掌舵人不懂管理,一味擴大生產,缺乏市場營銷能力,造成果品大量積壓;即使發(fā)貨出去,也因溝通、協(xié)調能力差而滯銷,市場總成交量出現大幅度的萎縮,甚至幾車皮長把梨堆積在車站,遇到暴雨天氣,果品大量潰爛,給集體經濟造成巨大的直接損失,間接也打擊了果農發(fā)展林果業(yè)的積極性,長把梨隨著市場逐漸萎縮而黯然推出流通。勤勞、樸實的山里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遍查村里文化大院圖書室圖書、資料,利用書籍提供的信息尋名師,訪良友,逐年改良果樹品種,加大優(yōu)質果果樹占有率。通過幾年努力,七甲鎮(zhèn)果樹種植業(yè)重新恢復了活力。由此可見,通過開展基層文化活動,特別是利用農家書屋、圖書室資源,開展“全民閱讀”等相關文化活動,可以促使農民盡快提高科學文化知識,迅速增長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本領。
三、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工作,有助于提高群眾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信息經濟時代,一個以信息為龍頭的新技術革命已蓬勃興起。可以這樣說:誰掌握了新信息、新技術,誰就能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否則,就會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勞而無獲,功虧一簣。日本在戰(zhàn)后短時間內經濟很快得以復興,主要是得益于獲取西方國家的技術情報和經濟信息,并將其短時間轉換成生產力,變成經濟效益,最終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信息的傳播是多途徑的,但大多離不開文化工作這個載體,離不開相關文化設施作用的發(fā)揮或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公共圖書館為例,它是一座浩瀚的信息數據庫,容量大,覆蓋面廣,準確程度高,是信息傳播的“千里眼”、“順風耳”。有效、不間斷地開展文化工作,能夠將經濟、科技信息及時、不斷地向社會輻射,從而轉換為生產力,變成經濟效益,達到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目的。東萊街道南巷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始終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強大動力,把堅持發(fā)展農村文化事業(yè)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有力舉措。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一流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投資10多萬元建起了藏書1.1萬冊,涵蓋法律、法規(guī)、思想道德、文明禮儀、農業(yè)技術、農民致富、文藝文學方面領域的農家書屋,積極響應市政府“讀好事、唱好歌、講禮儀、做文明人”號召,積極組織村民每周進行一次讀書看報活動,每月定期兩次組織村民召開學習會議,學習國家法律法規(guī),分析當前國內國際形勢, 傳授健康保健知識,講解文明禮儀常識,宣傳好人好事,引導群眾明是非,辨美丑,知榮辱,發(fā)揮模范典型的帶動作用。通過學習,增強了村民讀書學習的自覺性,每年定期組織村民開展知識競賽活動,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促進了和諧安定,為兩個文明建設實現科學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加快發(fā)展、跨越式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四、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工作,有助于陶冶農民精神情操,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
兩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基層文化工作在陶冶人民的情操,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在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無形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政治思想覺悟,加強了民主法制觀念,促進了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這項工作,在一些邊遠貧困鄉(xiāng)村由其重要。近年來,龍口市大力發(fā)展社會福利事業(yè),認真搞好基層文化工作,構建15-2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農閑季節(jié),各村居文化大院每天門庭若市,活動室熱鬧非常,或是吹拉彈唱,或是讀書求知,或是游藝健身,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精彩紛呈。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提高了整體素質,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得以宣揚,傳統(tǒng)優(yōu)良美德得以弘揚。張琪香是諸由觀鎮(zhèn)鎮(zhèn)級義務健身輔導員,她熱愛群眾文化工作,積極主動投入到鎮(zhèn)文藝下鄉(xiāng)活動的開展中來,利用晚上時間到有參演節(jié)目的村里,義務編舞、指導排練,組織參演節(jié)目提前一天到演出點彩排,每次活動見到她時,由于說話過多,嗓子嘶啞,她幾乎說不上話來;她還配合鎮(zhèn)婦聯(lián)在社區(qū)舉辦“巾幗健身活動展示賽”、“展巾幗風采、迎婦女盛會”等消夏晚會;帶隊參加市里組織的各項比賽活動。用她的話說:“文化,不是擺設,而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有了文化,老百姓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干什么都覺得有勁頭”。
總之,基層文化工作具有教育、陶冶、愉悅人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凝聚、動員、鼓舞群眾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作用,既是精神文明建設重要一環(huán),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職能作用,其本身也有著獨立、突出色社會地位。可以說,沒有文化工作的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是難以想象的。要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充分發(fā)揮好基層文化工作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在鞏固中改革,在改革中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