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
摘 要:在新課標“大語文觀”的引領之下,閱讀教學逐步實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拓展教學內容,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已成為越來越多語文教師的共識。那么,如何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時空限制,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呢?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整合拓展
在新課標“大語文觀”的引領之下,閱讀教學逐步實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拓展教學內容,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已成為越來越多語文教師的共識。那么,如何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時空限制,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把握拓展延伸的時機
教師應根據課堂的變化,把握拓展延伸的時機。那么,何時拓展延伸最有效呢?
(一)釋疑。當學生面對一篇課文、一片陌生的知識領域時,憑借有限的知識儲備,要理解一些深刻的或者超出其知識范圍的知識是有一定難度的,當學生有疑不得釋之時、有難不能解之時,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補充相關資料,對于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幫助。
(二)補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補足省略意義,培養他們個性化閱讀能力。如讀《囚綠記》,從文本本身的意義看,本文揭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華北淪陷區人民的苦難命運,以常春藤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聯系實際,對文章的主旨有沒有新的理解?有的同學從作者“愛綠”而“囚綠”以致差點“毀綠”中讀出“愛它不是占有它,愛它就讓它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樣的解讀又有什么不可呢?
二、選擇拓展延伸的內容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面對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該如何選擇拓展延伸的內容呢?
(一)研讀文本,把握內涵。課堂上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研讀文本,我們不應該剝奪學生閱讀文本的權力,更不應該只是把文本作為“敲門磚”,改弦易轍或另起爐灶,拓展一些與原文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甚至把語文課異化成地理課、歷史課、表演課。教師只有立足于文本內涵,才能精選適合的材料與教學內容鏈接。
(二)圍繞目標,突出重點。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教學重點是教學的靈魂,因此無論何種形式的拓展延伸,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如果把語文課堂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教學目標”是主干,“拓展延伸”則是枝葉,無論枝葉多么繁茂,也要向主干聚攏。
三、控制拓展延伸的程度
拓展的次數、容量和時間,拓展橫向展開的廣度和縱向挖掘的深度,拓展的難度與高度都要嚴格控制。適度性既是有效拓展的特點,又是有效拓展應遵循的重要原則。
(一)內容適量。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典,教師可拓展延伸的切入點可以說數不勝數:從文本切入,我們可以從發散的角度拓展,發現一篇課文的美點、妙點、弱點和疵點;可以從縱深的角度拓展,發現一篇課文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的特別之處;可以從求異的角度拓展,探究課文中已成定論的看法;從學生切入,教師可抓住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點,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點,學習方法的點撥點等進行拓展。但如果內容過多過濫,則會本末倒置。
(二)難度適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精選學習內容,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在一次市級公開課中,一位老師執教蘇軾《新城道中》,在分析這首詩歌詩境的生成方式后,出示一幅山水畫,讓學生用“移情入境”或“物我情融”的方式寫兩句詩。對學生而言,寫打油詩尚且是難事,更何況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按要求做詩,結果展示的學生作品都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師高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整合拓展延伸的方式
教師要根據文本內涵、拓展點特征和學生實際,整合適當的拓展延伸方式。下面是常見的幾種:
(一)閱讀聯想。閱讀聯想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學習詩詞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從意象入手,把握意境,進而體味情感。
(二)比較鑒賞。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延伸閱讀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比較閱讀,通過比較,能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較,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較閱讀《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件對弟子的態度有何不同?為什么?從而更全面認識孔子,更全面認識孔子的政治主張和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作文(說話)訓練。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不能只停留在對課文的理解,而應該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方法等運用到實踐中去,教師不妨以讀促寫,引導學生進行作文(說話)訓練,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遷移延伸。1.仿寫,仿造文本的精彩的語言或表現手法進行寫的訓練,如《勸學》通篇用喻證法說理,我就讓學生當堂寫一句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2.改寫,把古詩改寫為記敘文,把課文改編課本劇,把長文濃縮成對聯、小詩或短文等,如學習完《項鏈》,我讓學生擬一副對聯概括瑪蒂爾德的命運;3.研究性寫作,就學生感興趣的并且有研究價值的某個問題、某個作家、某部作品等深入研究并訴諸文字。譬如學習了魯迅的《祝福》,可以以“祥林嫂究竟有沒有反抗?”為題,讓學生寫一篇小論文。這種立足于閱讀的作文(說話)訓練,是提高學生表達與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梅.高中語文課堂同步拓展閱讀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
[2]周瑾.期待視野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