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九生+黃勝
近幾年,筆者沒有再去申報縣級或省、市級別的課題,而是熱衷于在自己所帶的班級中探討幾個現實問題,如“如何利用本班師生的力量辦好班級圖書角”“如何通過發行獎票激勵學生上進”“如何搞好班級紀律建設”等。這些沒有級別的課題讓我津津樂道、欲罷不能。
就拿“如何通過發行獎票激勵學生上進”這一問題來說吧,筆者已在自己班級中實踐摸索了一年有余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獎票激勵機制”,可自己還不滿意,所以還不能給“結題”,得繼續研究下去。也許有人會問:“激勵學生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不就是多表揚學生,夸到學生心里去嗎?”
其實,激勵學生大有學問,不說別的,單是尋找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并形成機制,就足夠我們研究的了。
下面是筆者對“通過發行獎票激勵學生上進”這一問題進行的一些探索。
一、緣起
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對平時有突出表現的學生要怎么表揚獎勵呢?繼續像低年級那樣用貼小紅花、小粘片激勵他們顯然行不通了;像有些班級那樣開展“星級評比”,給表現好的學生記“星”——好像操作起來挺煩瑣,比如哪位學生課堂上有特別的表現,不可能讓人馬上跑到登記表上去登記。在這方面,我一直沒有想到滿意的做法。
一天,我突然想到:要是有一樣獎品發給受表揚的學生作紀念,并積累起來,定時比一比誰的獎品多,誰就獲得這個階段的某種榮譽,那學生就會去爭取獲得持續的激勵,這樣的激勵才能在班級里營造“積極向上,發揚個性爭先創優”的學風。哪種獎品才適當呢?小文具?不好積累,且成本較大。繳獲的學生玩過的卡片?也不行,說不定學生得到它后也將之當作玩具來拍,那就滋長了“拍紙片”之風。像我班英語老師一樣,每次有表現好的學生,就在其課本上蓋個“獎”章嗎?好是好,但攜帶印章和印泥又不方便……后來,我想到制作一種獎卡,教師將獎卡隨時裝入衣兜,遇上要表揚某學生時,便可隨手取出一張發給他。但做事愛簡便的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想自己做卡的,于是我繼續思索:有沒有現成的可以做獎卡的小卡片呢?想啊想,突然想到以前看過學生用一種小小一張的“便利貼”——這東西或許合適!
于是,我來到文具店找便利貼,還真找到一種理想的便利貼,一兩個手指大小的一沓紙片,頂端已用不干膠粘在一起,可以一張一張揭下來粘到學生本子上。后來,我又到刻章店刻了一枚含有“得主”和“獎項”兩個欄目的橡皮章。在買來的便利貼上印上這枚印章,就是一張可以填寫不同得主和獎項的小獎票了。每天,發現某學生在某方面有了的好表現,便可發給其一張獎票。從此,我口袋里就隨時兜著一包小小的便利貼,用作獎票的便利貼。
二、運行
別小看這小小的簡易的獎票,學生追逐它,竟像有些人追逐自己的偶像一樣。我班的學生一看到它,就兩眼發光,急切地想獲得它。我利用它營造閱讀氛圍,利用它抓語文背誦,利用它管理課堂紀律等,都已取得初步效果。在此來說說我是如何利用獎票營造閱讀氛圍的吧。
我每接手一個中年級以上的班級后,總要發動學生籌集零花錢在教室的一角配置一個能鎖的書柜,并將家里好看的課外書“借給”班級,集中到教室的書柜里,以此來辦一個班級圖書角。對那些捐零花錢較多的、“湊書”本數較多的,一一發給獎票。獎票一發,很快買書柜的錢就解決了,圖書也很快籌集了滿滿一柜子。
有了基本條件后,下一步“戰略”是在班上掀起閱讀熱。這不急,運用獎票,也很快能成功:早上、中午到校后抓緊時間閱讀的,發給獎票,于是,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的人多了起來了;每月給每位學生發一張“閱讀數量登記表”,讓學生將當月讀過的書寫下書名和字數并由證明人簽名,一月下來評出“閱讀之星”,并發獎票。這“一評一發”,“爭星”比賽愈演愈烈,閱讀風氣自然濃起來了!
三、定規
“老師,獎票積累起來有什么用處嗎?”獎票發行一段時間后,班上的機靈鬼開始探尋我葫蘆里要賣的“藥”了,生怕老師會忽悠他們。我笑笑說:“獎票得的多的,證明他表現突出或進步大,當然應當獲得讓人羨慕的獎勵,要怎樣獎勵可以由大家來決議。”
經過一番討論,班級里出臺了幾個獎勵規定:①每獲得6張獎票,發一張獎狀,并免除假期作業一項;②獲得10張獎票,可以到老師家做客一次,或由老師帶領去郊游一次;③一學期下來,獲得獎票最多的前10名同學,將能獲得寫有老師簽名的優秀圖書一本。這些“獎規”對我班學生的吸引力特別大,他們開始天天盼著得獎票。
像這樣沒有級別的“課題”,在我心里不比之前參與過的省、市級課題遜色,甚至更實在、更有意義。因為它真正從實際問題出發,為解決問題而做,為提高教育教學效益而做,不帶單位和個人的功利色彩,也沒有將精力花在“紙上談兵”上。雖然它沒有級別,不能拿得立項和結項證書,但如果將它做成功了,深受學生的歡迎,有益于學生的發展,必將能在學生和教師自己心中高分通過“結題”。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