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代修+林德清+唐銘欽
我們身邊許多人都已為人父母,因此很清楚往后的幸福生活里教育對孩子會有多大的影響力。你努力奮斗說不定會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在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多的財富,你可以把身份、財富甚至關系網(wǎng)都留給孩子,但是這樣能確保得了他們的幸福嗎?
仔細一想身份、財富這些都是未知數(shù),只有好好培養(yǎng)孩子的人品才最實際。不知道我家鄉(xiāng)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培養(yǎng)孩子的,我附近的同伴都樂于助人。想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老人們偶爾會給我們零食,可能一年幾次(那個時代有幾次也很開心了),我們在老人們要做什么事時總想自己能幫上點什么,然后做多了看他是不是會給點吃的。有時我想幫,其他小孩也想,時間長了就養(yǎng)成了爭著幫別人的習慣。我們成人是受環(huán)境的影響成長起來的,孩子肯定也受自身接觸環(huán)境的影響。這樣首先要學會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很小的時候,如孩子摔倒之類的事是自己的錯,不要說媽媽不好,也不要說這塊地不平,重走一次就是要孩子學會承擔。不要把孩子小作為理由去為他們承擔小錯誤,這可能會害了他們。孩子好好的卻哭個不停時,我總會聽到許多父母說帶他吃好東西,給他錢,或者千方百計地哄他,如果今天這個方法哄,他膩了明天就得換個方法。這樣的孩子不會有責任感,將來只要不順了,他就想有人給他去擔當,這也是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之一。孩子自己不會負責,或者自己不會去克服,家長不當?shù)慕逃椒☉撜加泻艽蟮脑虬伞T凇缎腋V贰芬粫刑岬剑⒆与S便的哭有時就是家長培養(yǎng)起來的。我媽媽讓我?guī)е蹲樱缓笕ベI菜了,不到一歲的侄兒剛開始好好的,因為我老抱著他在那不動,他就哭。我偏不順他的意,就不走動。他一直哭了十來分鐘,我不忍心了,站起來后他就開始不哭了。于是我想弄明白他的心理,于是又坐下不動,侄子又哭了。這次過了三四分鐘我就起來,結果一樣,時間不斷縮短,最后他也不哭了,我也照樣在那坐著不動。一會兒之后他居然像平時被抱著走動時一樣開心地笑著。那剛剛他不就是用哭在和我是否要順著他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心理在博弈么?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能改變他那種得順著他的心理一點點。我問媽媽現(xiàn)在你忙時怎么帶侄子,媽媽說把他放床上,我說哭了怎么辦,媽媽答道抽出身了就去抱下,但通常他不會哭。我想那是因為他哭也沒用,那就習慣了不哭,靠自己找樂子克服而不是靠別人,所以他看著什么都笑,這會不會有利于培養(yǎng)他的愛心呢?我發(fā)現(xiàn)小侄兒的性格培養(yǎng)得很好,誰都能帶,什么時候都是張著沒牙的嘴笑著來逗別人。媽媽說小時候的我也不用帶的,放哪都可以幾個小時不用管。我一直不太想從任何人那里索取什么和這有莫大的關系,學會自己去承擔。
現(xiàn)在的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一般不會考慮別人,對待別人也缺少真誠。從小孩交換東西就可以看出,他想要你的東西,你說拿一樣來換,除了哭他還可能不愿意真的用東西來換,之后一般還能拿回去。換了以后再讓他拿回去了,這不是教他學會誘惑么?有這一次后,下次他還會來換,換了后又一直再問你要回他同你換過的物品。如此他的大腦中留下這么一個印象,做出假象達到自己的目的。責任心、真誠、助人、感恩等這些品德的培養(yǎng)都要求他們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心情。付出就如出與入,沒有入只怕誰都平衡不了心理上那把秤,入什么呢?我覺得幸福感、快樂感就是最好的,也是最能夠平衡這些付出的分量的。那么幸福是什么,你得用漫長的時間去告訴他,這取決于你自己的體會了,自己都物欲熏心,即使你掩飾得再好,也無濟于事。快樂和性格是相關的,開朗、陽光的人學習也通常會好些,進步的速度會快得多,這是我從接觸過的學生里總結出的。你將來要苦苦操心他的學習十幾年,不如小時候多操心下他的性格。這個我沒太多心得,但可以慢慢觀察和總結。說到這,成績、家長、孩子,我想用“三角戀”的關系來形容這三者的關系。慢慢地我們自己都能發(fā)現(xiàn)成功雖和以前的學習成績關系不太大,但最后還是為人在漫長的奮斗過程中決定成功的大小產(chǎn)生了影響,而成功本身也是仁者見仁,我定義的成功和金錢、地位是不太相關的,我的成功是要與幸福和快樂相關的。
出生不到幾個月,孩子就開始有很大區(qū)別,到學走路、說話之后似乎就可以看得出他們的脾氣了。四五歲的小孩子,有一些你在他們身上居然發(fā)現(xiàn)不了童真和童趣,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多么可悲的教育。 在乎孩子是對的,但是要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可以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幸福感,但別過于寵溺。孩子不是家長的復制品,之所以要給他許多標準,要培養(yǎng)他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去發(fā)展,是因為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中,自由發(fā)展并“出淤泥而不染”是很難的。但等孩子慢慢長大,要不斷讓他明白,他就是他自己,是自由的,不要為了那些標準束縛了自己。他活著不是要成為父母認為的成功的典范,他也不是家長釋放愛的感情載體。他應該忠誠于自己的偉大的心靈,不斷思考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及人生。
(作者單位:戴代修,林德清 湖南省新寧縣金石鎮(zhèn)焦家垅小學;唐銘欽湖南省新寧縣回龍鎮(zhèn)軍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