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嬌嬌 楊慧 張露丹 徐楠
摘要: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處理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關系的倫理規范,是維系家庭養老功能的道德范疇。而在物質財富不斷充裕的時代,農村家庭養老中子女盡孝意識淡漠化、物質化、形式化有增無減,使得孝道文化日益衰落。為此,本文從推廣社會養老、加強道德教育、加大法治保障力度,開展多樣化活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能夠強化子女的孝道傳承意識。
關鍵詞:農村;家庭養老;孝道傳承路徑
李克強總理曾談到:尊老盡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人們辛苦一生為后人創造了財富,我們希望他們健康長壽。強調了尊老盡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贍養父母,這是生命的輪回,是上天給子女回報父母的機會,我們應該珍惜。從多方面入手,加強孝道傳承。
一、加強道德教育,促進孝道傳承的自覺性
“人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源”,子女孝道意識的淡漠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德觀念弱化導致的,孝的實踐要依靠人們內心道德觀念的確立。哲學家黑格爾曾對我國做出這樣的定義:“中國純粹建筑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1]中國人從古至今對于家庭孝敬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為了更好的傳承孝道,需要對子女進行道德教化。村干部可適時組織村民上“大課”,通過與縣文明辦溝通等,舉辦道德講堂,邀請縣域或更廣范圍內的孝老愛親道德模范親身講述,從思想上提升廣大村民的孝意識。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已婚子女是農村家庭養老的主力,也是最容易教化的群體。他們在撫育下一代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辛苦付出與父母當初的艱辛相結合,從而增加孝心消費,彌補對父母盡孝意識淡化的不足。此外,家庭孝道傳承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間深受父母的影響,從他們那里了解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傳達養老、敬老、愛老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做孩子尊老愛老的榜樣。
二、加大法治保障力度,保障孝道傳承的必然性
道德約束力源于自覺性,具有一定的軟弱性,需要有強有力的法律做后盾,保障孝道傳承的延續性。2013年起,我國法定節日中新增一項——老年節。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其中第18條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一舉措從法律層面督促子女廣為行孝。但是應看到,現實生活中,各種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為更好地傳承孝道,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要進一步強化家庭養老從倫理型向法制型的轉變,在保留孝道形式的基礎上,把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孝道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非強制性的道德規范要以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為后盾,使全社會對于家庭養老的認識上升到法制的高度,孝道價值得到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雙重確認。對于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強懲戒力度,落到實處。同時,司法部門在“三下鄉”基礎上,因地制宜增加農村普法活動,通過發放宣傳單、開展講演活動等方式積極普及保障老年人權益等法律,強化子女孝道意識。近日,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該辦法在子女贍養、財產等方面為老年人提供法律保護,防止子女通過各種方式“啃老”,損害老年人利益。這一做法為今后孝道的傳承提供了有益參考。
三、推廣新孝道,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制
社會發展過程中,孝親敬老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約束力大為下跌,加上老人的積蓄并不樂觀,使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與控制力下降,現在農村已經多是兒女當家,單純的家庭養老已經不合時宜,應與社會養老相結合。在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健全農村養老保障機制,成立諸類養老服務機構,例如農村老年人看護中心、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心、老年人協會等,并加強其管理,逐步建立并完善惠老助老工程,讓老年人的身體和精神需求除了家庭之外有得以滿足的處所。這種體制跳出了盡孝必須在家庭內贍養的傳統思想,是孝道傳承的一種現代方式。它給子女盡孝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空間,既可緩解子女的負擔,也適應了子女在外打拼無暇抽出更多時間陪伴老人的困境,還可提升盡孝的質量。
四、開展多樣化活動,建立行孝激勵機制
“家庭養老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文化模式。”[2]鑒于此,可結合廣大農民群眾的實際情況,在農村深入持久地開展多姿多態、生動活潑的類似“眾籌時光 清晰桑榆”的孝道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孝道文化。比如開展評選先進活動,發揮先進典型示范的作用。通過評選 “好公婆”、“好媳婦”、“五好家庭”等活動,將評選出來的先進典型人物予以表彰,并通過報告會等形式,讓先進人物講解自己的經歷,包括晚輩應如何孝敬老人,怎樣與老人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有條件的還可通過聯系電視臺、報社等媒體報道評選出來的典型,加強輿論和宣傳教育,這對于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廣大農民可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對照自己的行為,增強責任感,自覺成為傳承孝道的實施者,進而把養老敬老愛老建設成一種民風民俗,在全村逐步形成良好風氣。
此外,村委會要利用節日契機開展活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節日更是受到孝文化的深刻影響,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重陽節。兒女們在外辛苦打拼,眼界視野也都會不同程度的有所拓寬,回鄉后當地村支書、村主任可與其商量,利用節日的氛圍,為老人們定時定點安排一些文藝演出,或者發掘老年人中擅長文藝方面的能人,引導老年人自行演出,向他們咨詢城市中早晚已經普遍化的廣場舞,在農村也開展起來,讓年老者享受時代發展所展現的快樂,無形中增加子女的行孝意識,也激發了他們舉手抬足間不忘父母恩,點點滴滴中銘記老人情。
今天農村家庭養老中的孝道傳承令人堪憂,正是由于我們昨天在這方面做的有缺陷,而明天的農村家庭養老中孝道傳承會怎樣,則取決于我們今天如何做。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2]辛天霞.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海大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