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平
自從課程改革以來,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紛紛被借鑒和引用,有些確實為課堂增加了不少色彩,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但還有一部分教學方法原本不適合該課程教學卻仍被教師盲目引用,學生沒興趣,課堂不活躍,導致課堂效率反而更差。如何才能緊跟新課程的改革標準,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學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都不一樣,接觸的事物也不一樣,因此,在相同情況下,即使呈現一樣的東西,學生的所感所想都有區別,接受的能力也有區別。有些學生教師一講就會,而有些學生在教師講三四次后都無法理解。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多去了解他們,只有了解了他們才可以知道存在差異的原因,才能知道自己教學中有哪些不足,然后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上《山雨》這一課前,教師和家長、學生交流間發現,學生A很喜歡畫畫,經常畫一些風景畫,而學生B喜歡唱歌,特別愛唱那首《下雨啦》的歌,但因為膽小只在家唱。那么,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先和這兩位學生溝通,問他們是否愿意一個畫一幅山雨圖放課堂上讓大家欣賞,一個上臺表演唱歌。如果學生答應那最好,如果不答應就需要教師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勇于在同學面前展現自己,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把這兩個環節插入教學環節。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又能讓學生欣賞到他們美好的另外一面,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恰當導入課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入往往可以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的導入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制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比如,《詹天佑》是一篇人物說明文,講述的是詹天佑這位偉大的鐵路工程師。文章寫得很樸實,道出了詹天佑那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態度,但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歌頌偉人的文章較難引起他們的共鳴,一是缺乏對鐵路一定的了解,二是對人不熟悉。所以,教師在導入的時候得下一番功夫才能讓學生對該文章產生興趣。比如,先在網絡上搜集詹天佑修過的鐵路的視頻,再搜集一些修鐵路的一個簡單過程的圖片。上課前先問學生有沒有坐過火車、有沒有看過軌道等一些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放映先前搜集好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視頻中讓學生了解詹天佑這個人和了解鐵路修建過程,這樣兩方面都做好了鋪墊。學生大腦里有了一定概念,當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習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帶上一種崇拜感去閱讀課文,閱讀后的感想也會更深刻。
三、注重學生的思維培養—走向成功的秘訣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科技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但它也是抑制學生思維的利劍,讓學生過于依賴信息,影響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而一個人獨特的思維是使他走向成功的秘訣,如果他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那他的大腦將慢慢腐朽,慢慢退化。因此,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對有疑問的地方善于問為什么,對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想出多種解題方法。比如說,在講《窮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關于窮人的幾個問題:①什么樣的人叫窮人,桑娜他們一家是窮人嗎?②那兩個小孩長大以后會不會想他們的媽媽,知不知道他們的媽媽是怎么死的?③桑娜為什么要去抱養臨近家的小孩?④如果你身邊也有窮人,你們會怎么做?⑤人窮志不窮說明了什么?
這些設問不僅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去領會里面的含義,還可以擴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去思考人生,這對于塑造他們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課堂的高效性不是要求課堂走得越快越好,而是越穩越好,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讓每節課都精彩,都有意義。課堂是教育的單元,對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慢教育、藝術教育,打磨好每一堂課才能讓學生有扎實的根基、有足夠的養分、茁壯成長。因此,教師要把課堂效率當成重中之重,合理運用各種方法,不盲目、不急功近利,帶領學生走好每一步,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高學習能力,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秀玉.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6):177.
[2]王春麗.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6(3):104.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