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芳
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教學中的導入雖然僅占幾分鐘或只有幾句話,但它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拉近師生的距離,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數學教學中,導入新課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一、直入主題,引出新知
教師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直接出示或說明課堂學習目標和要求,開門見山進行講述,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做到對本課內容心中有數,誘發探求新知的興趣。
例如,“連減的簡便計算”教學導入:“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周末你最想做什么呢?李叔叔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這次李叔叔為了旅行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到書店買了一本《自助旅行》的書,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現在他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來幫他解決,同學們愿意幫幫他嗎?”
“簡單的數據分析”教學導入:“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想想看,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關于統計的知識?我們運用統計知識,把數據收集起來,整理成統計表或統計圖,那么統計圖和統計表有什么作用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探討相關統計知識——簡單的數據分析。”
二、懸念生疑,探究新知
設置懸念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種想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把學生帶入更廣闊的數學天地。
如教學“年、月、日”時設疑:“小亮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小芳也是12歲,她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疑問中產生了好奇,由此引出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又如,教學“24時計時法”設置懸念:“我們都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由于兔子在比賽途中睡覺,最后輸給了烏龜。兔子不服氣要再比一次,決定第二天6時進行比賽,到了第二天下午6時,兔子來到了比賽場地。‘咦,怎么一個人也沒有?兔子心想:‘這膽小鬼烏龜恐怕是不敢來了吧?正在這時,樹上的小鳥叫起來:‘懶兔子,你怎么現在才來,早上6時干什么去了?因為你比賽缺席,大伙一致認為你這次比賽又輸了!兔子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為什么兔子這次又會輸呢?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誤會,有沒有好辦法可以避免呢?”
三、以舊引新,類比轉化
教師可以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學生知識不斷積累,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對同類知識進行類比,使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從“商不變的性質”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新知,還強調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也為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展推理能力打下了基礎。又如,教學“乘法的簡便運算”時,可以先出示:“口算125×56 =?”學生看到題中給的是口算,就會認為是老師弄錯了,老師提示:“你們想把這個算式中的56換成什么?然后怎么做?”學生就會積極思考,運用轉化的方法進行分析解答。
四、故事導入,營造氛圍
精彩的故事開頭,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更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年、月、日”的教學導入:“喜歡金田一嗎?喜歡柯南嗎?那你們肯定很喜歡偵探故事對不對?在1979年3月7日,有一個罪犯逃到了香港,他拿著一張簽發日期是1979年2月29日的通行證過海關,盡管他做過整容,卻被檢查證件的叔叔扣留。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又如,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而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創設故事情境:“在數字王國里,有兩人長得就像一對親兄弟(板書:131.4、13.14),可是131.4依仗自己大,經常欺負13.14,小數點決定要為13.14幫忙。小數點悄悄地跑到數字邊,你們猜一猜小數點要干什么?小數點位置移動能使小數的大小發生怎樣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課之計在于“導”,一堂課的導入若達到了好的效果,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當然,導入的形式遠不止這些,關鍵是要掌握因時、因地而變的法則。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盡量給學生審美情趣上的滿足,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課堂學習中去。
(作者單位:陜西省嵐皋縣民主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