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軍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4-000-02
摘 要 本文結合作者在企業黨委宣傳部任專職新聞干事和中國鐵道建筑報社任記者的十余年新聞實踐經驗,就企業新聞工作者如何培養新聞敏感進行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 新聞敏感 培養方法 探析
工作中,經常有通訊員苦惱于想寫新聞卻找不到新聞素材。筆者認為,這緣于他們缺乏新聞敏感。新聞敏感也稱“新聞嗅覺”,是指新聞報道者的感官對新聞人物、新聞事件和新聞事實所蘊含的價值的敏銳感知能力。美國新聞學者卡斯柏·約斯特,曾形象地闡述新聞敏感對于新聞人的重要性:不善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畫家;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音樂家;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不能成為新聞人。可見,新聞敏感是新聞人的生命。
那么,如何培養新聞敏感呢?筆者認為,新聞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報道者刻苦學習、認真思考、勤奮筆耕培養出來的。這與《中國青年報》曾刊發的那篇題為《頂尖記者是“實戰”中磨勵出來的》同理:一起開始從事新聞寫作的幾個人,最終新聞敏感最強的那個,也必定是后天最努力的那個。筆者認為,企業新聞工作者培養新聞敏感,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培養新聞敏感,要有政治、社會和企業責任感
人無責不立。對于一名企業新聞工作者而言,只有始終懷揣強烈的責任感方能更好地辨識什么是最具價值的新聞。這份責任包括:政治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企業責任感。
(一)政治責任感——是新聞報道者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報道者要始終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所了解的新聞事件和人物分析透徹,這樣才能摸準時代脈搏,寫出與時俱進的作品。運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分析問題,首先要對這些內容高度關注、并認真學習,特別是對中央各類重要會議的新精神、新思想、新提法,要深度思考、搞懂吃透。筆者曾先后6次到中國鐵道建筑報社駐勤,每次都會聽到編輯們討論中央頒布或修訂的方針政策,以及這些方針政策將會對企業和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這是編輯政治責任感的體現。企業新聞報道者也應以這種政治責任感選擇報道主題。說得形象一點就是“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走在施工現場找答案。”
例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戰略,筆者以最快速度精選了基層單位學習六中全會精神的故事,撰寫了《十九局集團六公司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 “文化興企”成最熱詞匯》,在《中國鐵道建筑報》三版頭條刊發,并獲2011年“年度好消息”。再如,2012年7月1日后,全國掀起“提升黨員素質、喜迎十八大召開”的熱潮。筆者馬上結合公司實際撰寫了《黨員終身的必修課——十九局集團六公司新時期黨員修養教育活動火熱開展》,因關注熱點且主題深刻,稿件在《中國鐵道建筑報》三版頭條刊發。又如,中央頒布改進作風和緊密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筆者經過觀察、采訪、思考,集中5天時間撰寫了深度言論《改進作風從管好嘴巴開始》《用“好腳板”邁出好作風》和新聞故事《一場沒有儀式的開工》,3篇稿件7天內在《中國鐵道建筑報》全部刊發。其中,一篇是三版頭條、另一篇占了六分之一版面。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只要深入研究、分析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會發現很多熱度較高的“關鍵詞”與企業生產和職工生活緊密相關。
(二)社會責任感——是新聞報道者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一種表現
筆者認為,社會責任感越強,觸發新聞敏感的機會越多。而企業新聞報道者擔當社會責任的方式,即可以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認識、體會和分析社會進步與變革;也可以是關注民生改進、社會穩定和公平正義等深刻主題;還可以站在企業的角度報道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新聞事件,如:環境保護、農民工權益維護、央企傳播大愛等鮮活的故事。
以筆者被評為22屆中國產業經濟新聞獎副刊類三等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例:2007年國慶節,筆者陪愛人回農村。聽到鄉親們邊掰玉米邊聊天:從平米高產聊到國家取消農業稅還發放種糧補助,從加大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聊到子女競聘為正式教師,又聊到家中老人參加“新農合”。當時筆者一機靈:“一滴水見太陽”,這不就是最好的民生新聞嗎?結果該作品因以小見大巧妙反映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而獲獎。再如,筆者關注環保的消息《大橋江中建,江水清幽幽》。它的新聞價值在于當年各種水污染事件頻發的社會大背景下,筆者公司所屬廈深項目部采取“自制泥漿收集箱”的環保舉措,有效保證了下游3座城市300多萬市民飲水安全。
(三)企業責任感——指新聞報道者應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掌握企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作為企業發展進程的記錄者和守望者,企業新聞報道者只有對企業懷揣深厚情感隨時關注企業的變革與發展,才能敏銳地捕捉到企業新聞的“生長點”和“臨產期”。例如,2008年6月《中國鐵道建筑報》的一則頭版頭條消息:《職工夜校書聲朗朗20年》。正因為筆者有意識地關注企業歷史,所以才從300頁的《企業簡史》中發現那行記錄了夜校創辦時間的小字,激發了筆者對夜校歷程的探究和夜校發展見證人的關注,也最終才誕生了這篇標準的華爾街日報體消息。
二、培養新聞敏感,要見微知著,拓展延伸,提升價值
常聽《中國鐵道建筑報》編輯說,一些優秀記者每到一個項目都能寫出大量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新聞。為什么在別人看來平淡無奇的項目,卻成了他們的新聞寶藏?筆者認為,原因是:新聞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現。
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從平凡中看出不平凡,從尋常中看出不尋常,必須掌握這樣一個規律:事物發生和發展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報道者只要站得高、看得遠,就能發現新生事物的苗頭,也能抓住尋常事物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挖掘出新聞。其實,日常工作生活中,企業新聞工作者獲得新聞的渠道其實很多:
(一)耳聞目睹,處處留心獲取新聞
無論是熟悉的、陌生的,只要認真觀察并思考,就會發現其隱含著的新聞。例如,言論《喊響“困難面前有筆者”》。“困難面前有筆者。”這是筆者在公寓拖地時,不經意間聽到《新聞聯播》典型人物報道里的一句話。筆者馬上聯想到了日常工作中一些干部總是把“我這兒有困難”掛在嘴邊。于是,思考差異,對比成章。再如,言論《建個“教訓檔案”如何》的寫作靈感來自公司經營部報價中心主任周懋每次投標后都會認真地在一個大黑本子上總結經驗和教訓。于是,筆者由個人聯想到企業,以公司總結管理教訓,強力推行“管理卡控制度”啟筆,闡述了為什么、怎么樣建“教訓檔案”。
(二)廣交朋友,在交流中獲取新聞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這給信息傳播帶來了極大便捷,如,手機、QQ、電郵、微博、微信等。施工企業的職工遍布全國,只要廣交朋友、加強溝通交流,新聞資源便會源源不斷地涌來。這也就是曾七獲中國新聞獎的原《中國鐵道建筑報》總編輯朱海燕曾要求的:“每名報道員在每個項目上至少要有4個朋友:領導、技術員、普通工人和農民工。”
(三)在會議和材料中“掘金”
一些通訊員不喜歡參加會議,不愿意學習經驗總結等材料,認為那些材料的結構是格式化的、語言是程式化的,內容不鮮活,沒意思。其實,這是關注重點發生了偏差。筆者們接觸會議和材料,應著重關注其核心思想和典型事實——要知道這些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事例是最具代表性的。因此,只要深入其中,取其精髓,幾乎每次聽會或看材料都會發現閃光的“金子”。例如,這篇2008年《中國鐵道建筑報》二版“觀察與思考”刊發的言論《規范合同管理 規避經營風險》。寫作誘因是:一次會議上,主管領導和法律顧問逐條嚴肅地就項目如何規范管理給機關全員講課。“什么情況?”、“為什么會這樣?”、“應該怎么辦?”等問題立刻涌上筆者心頭。
(四)見微知著,拓展延伸
當然,發現一點苗頭并不等同于已經掌控全局,還需要拓展延伸。報道者必須要有“發現冰山一角就要有了解全部”的意識,見微知著。如何做到這一點——辦法是把所發現的事件和人物,放到社會或企業發展的大背景、大環境中去考量。例如,這篇參加《中國鐵道建筑報》“頭條大賽”的消息《鋪架升級助“雄師”歸來》。筆者將公司2006年鋪架主業命懸一線和2009年地方鐵路和普通國鐵鋪架穩如磐石、高鐵和客專鋪架異軍突起,放在歷史和發展的雙平臺上,進行了縱向和橫向對比,找到了新聞核心點——產業升級,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稿件的新聞價值。
三、培養新聞敏感,要注重知識積累,豐富文化底蘊
知識積累和豐富文化底蘊對于新聞報道者至關重要,它是不斷提升新聞敏感的重要保障。新聞敏感是對事物的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只有與豐富的知識和實踐中積累來的經驗相遇,才能擦出新聞敏感的“火花”。新聞報道者知識涉獵范圍越多越廣,采訪寫作就越得心應手,靈感的光顧也會越多。相反,積累貧乏者,既便外界信息再強烈,其思維空間也是狹隘的,難以產生聯想和創新思維。
筆者自認為是一個文化底蘊相對淺薄的人,但多年自我提升的經歷證明,積累知識、豐富文化底蘊只有個兩條路:勤奮學習和不斷思考。
(一)學習是新聞人發展的維他命
一方面是要持續不斷加強新聞理論和寫作技巧的學習:多讀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新聞管理或教學經驗的新聞大家的著作,如梁衡、高鋼、陳力丹等;多讀奮戰在主流媒體新聞精英的作品,如新華社張嚴平、央視白嚴松、中青報曹林等;多讀行業記者作品集。通過堅持品讀這三類老師的作品,筆者認為自己的新聞品味和操作技巧,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和豐富;另一方面是政治、經濟、文學、地理、歷史等方面知識的學習。這方面,各大門戶網站的公開課是個不錯的選擇,其中有全世界名校和國內名校的各種學科的授課視頻。如果常去聽,那對于豐富知識是極有幫助作用的。
(二)思考是新聞人的特質
記得,一位多年從事過新聞工作的黨委領導每次開業務會都說:“新聞報道是24小時全天候的工作,優秀記者、通訊員的腦子里總有一些選題在思量。”對此,筆者身同感受。筆者放到辦公桌右側,經常添加和修改的《近期擬寫稿件》,這里面的選題,時常在心里打轉,有時候,不經意間,一個選題就醞釀成熟了。
思考是新聞報道者的特質。對于社會、企業、新聞事件、產生背景、寫作技巧的思考是報道者無時無刻的功課。一句話、一個場景、一個故事都可能引發思考。例如,在筆者的床頭柜上和旅行箱里,都放著一個小本子。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些突如其來的創意、構思、語言等靈感是稍縱即逝的,所以想到就立刻將“關鍵詞”記錄下來,以做后續深度思考的提示。
筆者認為,頭腦是越用越靈光的,伴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思想深度會越發深刻,好選題、好角度就會如泉水般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