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災區
石油石化集團公司存量業務總規模和辦社會負擔在央企中位列前茅。
資源型老國企無疑是此輪“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的“重災區”。
以中國石油石化企業為例,截至2014年,中國石油礦區服務系統擁有員工17.2萬人,管理和服務1136個居民小區、130.2萬戶、400萬人,企業承擔的年運行成本費用280億元。中國石化辦社會機構1222個,從業人員7萬人,管理和服務802個小區、70萬戶、212萬人,企業承擔的年運行成本費用150億元。盡管近兩年經過不斷分離移交,兩家企業“三供一業”社會化比例有所提高,但尚未達到理想效果。
中國石油礦區服務工作部總經理劉自強在2016年7月傳達貫徹全國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目前集團公司社會化比例還較低,供水供電約為1/4,供暖大約1/3,供氣60%,物業還有很多單位是自我管理,有些礦區社會化工作剛剛起步,推進分離移交的任務還相當繁重。”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戴厚良在2017年工作會上指出:“‘四供一業’及其他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是硬任務,在困難和挑戰面前要有‘殺出一條血路’的沖勁,按時間節點完成任務。”1月16日,中國石化分離移交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關于下達2017年分離移交“四供一業”工作計劃的通知》,全年安排67家企業分離移交“四供一業”計劃項目763項,達到總分離移交項目的85%。
從2007年算起,中國石油礦區服務業務專業化改革已有10年時間,如果從2004年四川油氣田公共事務管理中心改革發端算起,已有13年時間。應該說,這10多年時
45%
企業去社會化改革難,正是因為難,才會在一輪輪改革之后再一次次重啟;但不改更難,以湘潭鋼鐵集團為例,企業辦社會負擔占利潤的45%。間,我國石油石化企業礦區服務業務在改革創新中進行了積極探索。之所以沒能交出完美答卷,原因之一是工作量和難度比想象大。
“集團公司存量業務總規模在央企中位列第一,并且占總量的25%以上。”面對礦區仍有上百萬戶供水、供電,上億平方米供暖沒有實現社會化,劉自強解釋。集團公司礦區多分布在東北、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相當一部分地處偏僻,缺乏社會依托,難以找到合適的接收方。另外,富余人員安置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目前需要轉崗安置的人員很多,而安置渠道非常狹窄,加之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礦區收費制度改革尚不到位,住房公共維修基金缺口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分離移交工作。
客觀地說,我國石油工業源于會戰模式,從玉門油田開發建設到大慶油田會戰,都是發生在偏遠地區,有些甚至是荒無人煙的地區,墾荒種糧、修路蓋房、建醫院辦學校,都是為了保障一線員工生產生活,最終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自成系統、配套比較完善的“小社會”。目前剝離移交問題嚴重的主要分布在經濟相對落后、財政實力較弱的地區,這些地方一般沒有能力承接國企辦社會職能。既沒有足夠的財力分攤移交費用,又缺乏有能力的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如離退休人員管理問題,以四川為例,全省現有包括中國石油在內的國企辦離退休人員管理機構54個,從業人員高達10萬人,地方很難按現有的國企承辦標準接收相關人員和職能。
企業去社會化改革難,正是因為難,才會在一輪輪改革之后再一次次重啟;但不改更難,以湘潭鋼鐵集團為例,企業辦社會負擔占利潤的45%。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在這方面的負擔也非常沉重,2004年那輪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之所以選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東風汽車作為試點單位,正是因為這3家企業占中央直屬企業辦社會支出的70%,占全部中央企業辦社會支出的37%。在低油價嚴峻形勢下,兩大石油石化集團公司自身業績都無法保障,礦區業務還想繼續依靠巨額補貼維持運行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任何一項制度變革都需要花費成本。”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認為,“在企業剝離社會職能這項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中,代價一定要付出,只是如何交易付出最少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企業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里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