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虎金口述 章玉華整理
我眼里的蘇派鳥籠
顏虎金口述 章玉華整理

談起蘇派鳥籠,在我眼里它文雅秀氣、精巧耐用,講究一種文氣和意境,并追求高雅大氣的美感。蘇派鳥籠以方形為基本造型,看似方形,實則并非正方,而是頂部略小,底座略大,好似一方官印,故又稱“官印籠”。
鳥籠雖是一個小小的門類,鳥籠里的一方天地可融合諸多工藝之長,濃縮技藝精華,更是代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質和高度。“匠人精神”的發揚,它并不只是保留至今或能復制古代工藝美術珍品。重尋“匠心”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死守傳統。而是在當下的時代,本著“衡中求變”的思想,需要孜孜不倦地鉆研,在做好傳統技藝的同時更須有創新精神。
蘇派鳥籠制作技藝要想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最絕的就是在材質混搭和技藝混搭的基礎上,發揮雕刻藝術與鑲嵌藝術之長,融合其多種元素,才能在傳承與發展中把蘇工的精細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才能在創新中再放蘇派鳥籠異彩。
鳥籠種類很多,繡眼籠、黃騰籠、畫眉籠、百靈籠、芙蓉籠……一只鳥籠的制作多達二三十道工序,從選料、斷料、整料、打眼到定型等,需下一番功夫才能完成。好的鳥籠不但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對制作的要求更高,每一根材料上都有精細的雕工,金絲的纏繞,才能雕出奪人眼球的花紋圖案。蘇派鳥籠融合書法、繪畫、瓷器、雕刻和鑲嵌藝術,有的精細的雕花圖案,達到需要使用放大鏡后才能看清楚的程度,才能真正充分體現出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統一。
蘇派鳥籠制作是一個繁復的過程,具有比較高的技術性。做鳥籠講究慢工出細活,不用任何膠水,全憑細如牙簽的卯榫連接而嚴絲合縫。在我眼里的蘇派鳥籠牢固無比,可以在承受幾十斤重量時不塌不炸,才算是合格品。其實,做鳥籠最難的不是籠柱、橫檔的雕刻技藝,難的是鳥籠柱子的絞絲,竹子粗細、彎曲的程度都要絲毫不差。高檔的材料,精湛的雕花,鑲嵌金絲等精妙絕倫的融合方法才能贏得把玩鳥籠人的喜愛。
想起我40多年前剛學做鳥籠的時候,一只小竹籠才賣1塊8毛錢,誰能想到現在的鳥籠被把玩成數十萬元的奢侈品!我的“鳥籠人生”,自創“虎”字籠后,還僅憑兩張發黃的鳥籠圖片作原型,成功仿制失傳已久的冰梅頂葫蘆藤繡眼籠。這鳥籠用了竹材、癭木、象牙、金、銀、銅等材料,運用的工藝有絞絲、浮雕、鏤雕、圓雕、兩面雕、淺刻、鑲嵌、鏨金、鎏金等,相當復雜。最終讓我下決心復原這款鳥籠的原因是,自己作為蘇派鳥籠傳承人肩負的重任。直到我68歲那年才下定決心投入創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冰梅頂繡眼籠”終于獲得新生。
2015年5月由蘇州大學非遺研究中心舉辦的姑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高級研修班上,我有幸結識了比我小近20歲的馮文祥、馮文寅兄弟倆,我們一拍即合,相見恨晚。盡管年齡懸殊,我常不恥下問。因為我們志同道合,更明了肩負傳承的責任。馮氏兄弟有著獨到的靈感設計和專業的思考能力。我們反復推敲設計方案,直至三人滿意達成共識。因為有了他們,蘇派鳥籠技藝得以實現“籠藝最大化”。
隨著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變化,鳥籠制作越來越講求精巧、獨特,別具文化韻味。幾年前,我有個心愿,就是想把蘇州園林等新的題材刻到鳥籠上,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意境幽深,而且是成套、成系列的作品呈現給大家。我的這個心愿如今已實現了,這還得感謝姑蘇區非遺辦,他們做了件大好事,在高級研修班上,有幸遇見了蘇大的導師和金銀絲鑲嵌工藝大師,在他們的啟發和指引下,我們終于制作出心目中的創新籠。蘇派鳥籠技藝的升華在于我們的精誠合作,如果不是在愉快的合作中是出不了這么多成果的,更談不上實現蘇派鳥籠技藝的最大化。
這只精心制作的“福”字籠,是只小葉紫檀、嵌金絲金片板頂的繡眼籠。鳥籠的頂部嵌有蘇州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留園、獅子林)圖案,籠子的四條底邊上分別鑲嵌著唐朝詩人杜荀鶴的詩句: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如未眠月,鄉思在漁歌。這40個字僅成本就花費了5萬多元。有人曾問我這只鳥籠大概值多少錢,我笑而未答。因為這是我們共同合作、嘔心瀝血制作的鳥籠,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平常大家都愛“討個好口頭”,我2016年創新了日日見財字樣的鳥籠,是從“唐寅園”里見到的一把折傘得到的靈感,在我仔細琢磨苦思冥想中脫穎而出。正面是唐伯虎的自創字,含義是日日有財見,反面是他的《桃花庵歌》。巧妙地把唐伯虎的自創字和詩詞集中再現在鳥籠的一方天地里。這樣的天合之作,雖然有我的借鑒與設計,但最主要的是馮氏兄弟精湛的金銀絲鑲嵌技藝,使鳥籠再現得惟妙惟肖。
自2015年蘇派鳥籠制作技藝入選蘇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我被命名為蘇州市第三批民間工藝家,深感肩上的擔子重在創新與傳承。蘇派鳥籠精致無比,技藝需要傳承,但更需要發展與創新,我們的三人組合還在不斷地探討學習、實踐與創新中。
如今,年已八旬的我正打算在芙蓉籠、畫眉籠上再創新高。準備分別做出福、祿、壽、喜、財五套十個鳥籠。“自古籠藝明清旺,一旦變故幾乎亡。不才惜藝操此業,蘇派鳥籠共鑒賞。”這是我的一首打油詩。鳥籠、人生、心愿,每當想起這些,我覺得一生中能干自己喜歡的事,這才是享受。我的愿望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傳道授業,培養出更多青出于藍的傳承人,讓蘇派鳥籠工藝之光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