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赫景秀
大多美國人都希望孩子早早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因此他們把理財教育看得很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日前以學生家長身份,到加州的蒙羅維亞高中做義工,體驗了一堂有趣的美國高中理財課。
本以為當義工是幫孩子們籌款,沒想到這次卻是向他們推銷東西,而且賣的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原來這是蒙羅維亞高中的虛擬理財課。一個理財公司設計出一種軟件,學校引入該軟件,專門針對高中學生進行財務管理訓練。
這個軟件假設學生畢業踏入社會,已婚,育有一個兩歲的孩子(或者沒有孩子,可以自己選),家庭每月收入約4500美元,由學生來安排這些錢怎么花。在支出項目中,有飲食、旅行、租房、兒童照顧和教育、娛樂及居家裝飾等大類別。在這些大類中又分若干小類。比如,居家裝飾這一類中,有家具、裝飾用品、廚房用品等。家具又按檔次分為不同等級:第一等為高級家具,如名牌家具店EthanAllen的產品;第二等為中級,如宜家產品;第三等普通家具,即大賣場家具或免費家具等。每個等級都有編碼,學生輸入一個編碼,就會花費一定的金錢,等級越高,編碼數字越大,花的錢也就越多。
假如有一個孩子,那么就要面對育兒支出的問題——是想把孩子送入每月1200美元的托兒所,還是送入800美元的托兒所?在孩子身上每月花300美元還是500美元?租房子是租每月1800美元的兩室一廳,還是每月1400美元的一室一廳?租房子是貸款,還是現金支付?還要計算水電費。在旅行方面,學生要考慮計劃一年幾次旅行,每次出行是做飛機、乘船,還是開車?相關的費用不一樣。在飲食方面,學生要決定自己做飯還是下館子,每月要下幾次館子。娛樂方面,可以選擇去看演出、電影或球賽,要計算每次花費是多少,是全家去還是個人去?穿著方面,可以選擇名牌服裝,也可以選普通衣服,價格不同。把這些花費的編碼輸入軟件,就會計算出本月的所有花費,以及每項支出所占的比例。
學生們做這個項目時都非常興奮,作為義工,我們向孩子們推銷各種各樣的假想產品。我發現,美國孩子們的品牌意識并不強,很多人并不選品牌產品。有的人拿不定主意,便向義工請教,我們建議量入為出,有的孩子干脆在家具購買上選擇不花錢。
購買行為結束后,大家總結發現,只有不到1%的學生選擇高檔家具和高價格租屋,50%的人選擇最便宜的居家和旅行方式。其他學生基本選擇中間價位的商品。老師問,誰的錢花光了?大約1/4的學生舉起了手。老師又問,通過這種理財,你們有什么感想?有學生舉手說,生活真是太貴了。有的同學說:“其實,我們可以想出很多的省錢辦法,比如,我不必花錢娛樂,我可以在街頭跳舞,可以用登山替代去健身房。”還有的同學表示,可以參加廟會的演出,既娛樂別人,也娛樂了自己。
我問一個孩子:“大學畢業后,還要家里的錢嗎?”他回答:“不,我要獨立,如果要錢,那是一種恥辱。”這個理財訓練項目很有創意,既讓學生們學會了理財,又做了前瞻性的廣告——試想,等這些孩子長大,到了工作崗位,誰不知道這個理財公司呢?
課程結束后,校長給孩子們總結說:“這門課只是教你們學會日常理財。生活中,理財的項目很多,比如買股票,自己創立公司等,而且未來你們的收入不一定是4500美元,也許更多,也可能更少,但無論怎樣,根據收入確定花費才是最重要的。”蒙羅維亞高中的一名老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高中不僅是要培養大學生,還要教學生在社會上自立,除了學術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因此這門理財課適合每一個學生。▲
環球時報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