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十項共識公布之后,不少網民覺得中國是“贏了面子,輸了里子”,在前九條讓渡了許多經濟利益,換來第十條美方派代表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但只要靜心閱讀,就不難發現這份收獲堪稱互惠互利。
在前面的九項條款中,有多項條款是美方承諾對中國貨物開放市場,如第二項,中美雙方將盡快解決中國自產熟制禽肉輸美未盡事宜;或是對中資企業給予平等待遇,如第八項中,美國相關聯邦監管機構繼續承諾,對中國銀行業機構,在相似的情形下按照美國法律,適用與針對其他外國銀行業機構相同的銀行審慎監管標準。這些內容毫無疑問有利于中國。即便另外那些中國承諾從美國擴大進口的條款,其效果也是中美“雙贏”,而不是中方單向利益輸送。這一點,在關于中國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的第四款上表現得格外顯著。
該條款稱,在液化天然氣出口許可上,美國給予中國的待遇將不低于美國給予其他非自貿協定貿易伙伴的待遇。來自中國的公司可以在任何時間與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商基于各方商業考慮,談判所有類型的合同安排。
從上述表述中不難看出,這是美方給予中國企業自由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權利,與其他貿易伙伴平等。把它視作中國對美國的單向利益輸送,顯然是荒謬的。
作為全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中國的利益在于獲得穩定、廉價的進口能源供給。特別是要最大限度縮小、消除中國能源價格與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差距,從而在源頭消除可能損害中國制造業成本競爭力的因素。美國的利益則在于既要保證價格足以使其油氣生產企業能夠可持續運營,又要為其下游產業、消費者提供盡可能廉價的能源供給。
中國擴大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有助于美國油氣行業增加收益,這一點顯而易見。對于中國而言,為了改善自己在能源進口貿易中的談判地位,中國需要推進油氣進口來源和方式的多樣化。
由于國際天然氣市場長期存在“東亞溢價”,如果中國能夠從美國大量進口液化氣,一方面有助于壓低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市場的天然氣價格;另一方面將有助于抬高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使中美能源價差縮小、甚至消除。既能減輕、消除中國制造業的能源成本劣勢,又能削弱中國制造業向美國轉移產能以獲取其廉價油氣能源、原料供給的動機。
在平等的國際貿易中,多的是雙贏而非單向利益輸送,我們應走出“中必輸”和“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式,這對我們更好地發展對外經貿有好處?!?/p>
(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