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情商教育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長久以來,許多高校存在以下問題:偏重基礎和專業知識教育,忽視學生情感智力和人格的發展與完善,情商教育缺乏或者未形成體系。文章分析了情商教育的現狀及重要性,探討了高校開展情商教育的途徑和措施,以期實現將情商教育貫穿大學教育始終,為社會發展輸送智商與情商雙合格的人才。
關鍵字:高校;情商;大學生;情商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一、情商的定義及特點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情緒商數,簡稱EQ。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情商具有五大特點:自我察覺、自我管理、共情、動機和社交能力。近年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情商同智商一樣,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既要重視基礎與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大學生的情商教育。
二、目前高校情商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仍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教育制度,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大部分學校對學生的教育都是重智商、輕情商,這就導致很多學生步入大學后出現一些與情商有關的問題[2]。
(1)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現象;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中以學習成績競爭為主線,導致一些學生不愿與他人分享與合作。
(2)心理素質差,承受能力弱。在校大學生普遍處于從未成年向成年轉變的階段,這一階段心理發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因此,學生的心理狀況起伏比較大,做事缺乏考慮,易沖動,自我控制以及承受能力較差,遇到困難和挫折往往不去考慮如何解決,而是怨天尤人,喪失斗志,悲觀失落甚至輕生。
(3)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差。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很多學生以學習為中心,造成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因意見不合而對他人產生偏見。同時,他們對人際交往的認識理想化色彩較濃,缺乏一些必備的常識。
(4)缺乏道德倫理觀念,責任感弱。很多學生對于基本倫理知識的學習僅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依舊我行我素,不能明確自己的義務與責任,出現問題時相互推諉,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
(5)自律能力較弱。當代大學生具有自尊心強、好自我表現以及特立獨行等特點,希望引起別人的關注,得到他人的表揚。但他們自律能力較差,易鉆入死胡同。
三、高校情商教育實施措施
(1)自我覺察的培養。培養學生能較為準確地評估自己應具備哪些能力,哪些點會觸發自己的情緒。可引導學生采用下面幾種方法來提高自我覺察能力:①記錄筆記,定期記錄所遇到的事情、感受,找到處理措施;②傾聽他人的建議;③通過冥想等措施引導情緒沉淀。
(2)自我管理的培養。這涉及情緒波動時的控制能力。主要涉及情緒爆發的控制、冷靜分析外部的刺激點與內部對刺激點的反應以及采取最需要且較為正確的行動來避免自身傷害等。這些都建立在自我覺察的基礎之上,認識到情緒的工作途徑后要開始主動干預與駕馭不良情緒。
(3)共情的培養。與上述兩點不同,共情則與他人的情感有關,既要讀懂別人的情感,又能予以恰當的回應。人際交往過程中,共情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在實踐共情過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學會傾聽、換位思考、包容理解。
(4)動機的培養。動機是內心對某件事的內在驅動力,動機與個人的喜惡、價值觀、好奇心等有關。研究表明,動機與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有關,強烈的動機可促使個人主動搜集利用周邊的資源,使其推動個人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引導學生多建立動機,促使他們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并且能夠承受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難與挫折。
(5)社交能力的培養。社交能力的培養涉及以上多種方法,建立在正確的覺察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良好的共情以及正確的社交動機之上。培養社交能力要辨別出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利益與訴求,促進共同點,包容不同點,合理轉化矛盾點。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 波,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白 靜.關于當代大學生情商問題的思考[J].中州大學學報,20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