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過年是非常有形式感的,臘月二十三開始掃房子,吃關東糖,我會跟著奶奶做手工,剪窗花這些都是必備…一我常常看著桌上擺著的花生瓜子和藍白格子包裝牛軋糖、白脫司考奇垂涎欲滴。年三十一定穿上新衣服,80后的同齡人是否還記得當年非常有名的童裝品牌——一休?我除了積攢那個小和尚的胸針之外就是收集絨花。年根時在熱鬧的街邊,會涌出很多年貨的攤位,出售煙花爆竹、春聯還有各色小吃,數里面的頭花最惹眼,有一種用硬絹布做的彩色頭花,也有紅絨條材質的絨花,據說這是滿族人的傳統習俗。對于孩童時代的我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過年更有期待感了。獨生子女這一代,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跟堂兄表妹“廝混”大的。大人守歲打牌,我們就在—起玩撲克,搶凍柿子、放二踢腳,拆舊掛歷包書皮,那會在一起淘氣、起哄架秧子的我們,如今都忙得見不上面。那個年月沒聽說誰過年要出去度假、旅行,你若不在家里老實待著好像就是大逆不道。我們那會兒都還能每天陪父母身邊,雖然曾經沒有龍蝦鮑魚的年夜飯,卻也讓我記憶猶新。當然,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年。那個時候覺得團圓飯很香,幾毛錢一串的糖葫蘆很美味,冬天比現在冷,春晚很重要。
打電話給上海翡翠酒家聽說今年的年夜飯馬上就要訂滿了。年底不希望白發蒼蒼的父母再為了這一餐而忙碌,很多家庭選擇了在餐廳吃團圓飯。現在的年夜飯不僅越來越花心思,也越做越高大上。本期《特別策劃》精選提供上好食材與優質用餐體驗的餐廳分享給大家,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些規律,近些年來用料講究,擺盤精美,比川萊更清淡養生的粵萊非常受歡迎,經典盆萊、海味生鮮、粵式年糕都是年夜餐桌上的必選萊品。當然不同的地方也都會加入自己的地域特色。比如南方“要伐切筍干”的叫賣聲響起就標志著年要來了,在時間與冷風的歷練下那些相貌如上等紅木般通體透亮、成色分明的臘味與爆腌的肥瘦相間的咸肉更是不能少,淮揚萊則必須要有水芹和全家福,魯萊必有酥鍋、燒肉和炸藕盒,當然有面萬事足,少不了花饃饃和年糕。總之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里舌尖上的事是頭等大事。精致生活的態度讓我們越來越懂得享受,享用美食也享受那份情調。每個人都在被這個社會所塑造,無論生活的狀態與品質怎樣改變,我們追求的滿足與幸福感始終如一。只是年味變淡了,美味多了,生活節奏快了,春節除了名正言順地休息和做一個吃貨之外,“年”不再是那兇猛的怪獸,而是休假的代名詞。馮驥才大馮曾說過:“如今,過年很難再營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蘊和勁頭兒就隨之滑落下來,年意就出現了一大片空白。”這是中國人很深的文化失落。
我們讀書、閱世、思考,將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工作,去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最親近的人。年味,并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我們缺少的并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無論是通過美味上乘的年夜飯來傳達情誼,還是通過“過年”的問候與相聚,陪伴與祝福,我想人情味應該是最深厚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