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
【摘要】媒體融合已進入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傳統廣播大膽探索、積極作為,以“融合傳播、整合營銷、系統保障、協同創新”的思路,努力推動與新興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
【關鍵詞】廣播 融合 聲音 協同 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 A
媒體融合已進入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傳統媒體不斷提高思想認識,順應移動互聯時代傳播形態變革趨勢,遵循新媒體發展規律和融合傳播規律,優化資源配置,落實創新措施,推進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此長彼長的態勢日益凸顯。傳統廣播在探索深度融合過程中,基于與移動互聯網的三個相通點:一是傳統廣播的直接交流功能對應互聯網的社交互動功能;二是傳統廣播的主持人對應互聯網的自媒體;三是傳統廣播伴隨收聽對應移動互聯網傳播。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手段,把互動、主持人和移動這三個要素組織起來,打通了傳統廣播與互聯網的連接,融合傳播能力明顯提高,正以“融合傳播、整合營銷、系統保障、協同創新”的思路,努力推動與新興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
一、融合傳播
強化聲音的核心競爭力,增強聲音特色,從聲音出發向融媒體形態拓展,打造移動傳播矩陣。
“從媒介維度而言,回歸聲音媒介的本質,挖掘和打造聲音媒介的核心競爭力,是廣播創新的首要方向。”①傳統廣播需要在以聲音傳播為基本手段的基礎上,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充分發揮廣播移動性優勢,運用互聯網強互動、富場景等多元手段,放大聲音特點,做強聲音特色,用圖文視頻增強聲音的魅力,在“準”“新”“微”“快”上下功夫,學會講故事,增強感染力,強化服務意識,實現融合傳播,創造更多價值。
基于傳統廣播公信力和聲音迅捷特點的融合傳播。移動互聯網使得傳統廣播有更多手段鞏固和彰顯幾十年所積累的公信力,以更有速度、溫度、深度和態度的內容,發揮特色、引導輿論,強化傳播力。例如:2016年6月23日14時許,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襲卷了江蘇省鹽城市阜寧、射陽等地,熱心聽眾及時提供線索,江蘇廣播迅速向江蘇省應急辦等部門及鹽城當地有關方面核實信息,當日16點19分,通過江蘇新聞廣播官方微博首發《阜寧遭遇冰雹突襲》推文,搶占了第一時間、第一落點。隨即,江蘇新聞廣播、江蘇交通廣播網(江蘇應急廣播)進入應急廣播播出狀態,開通直播,并在移動端進行“微播LIVE”直播互動,微博、微信實時刷新,圖片、文字、音頻、微視頻一體化呈現。江蘇交通廣播網(江蘇應急廣播)整合應急體系中多路權威信息,于17點46分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突發:今日下午,鹽城阜寧遭遇強對流天氣,暴雨、冰雹聯合襲擊,損失嚴重》,點擊量瞬間突破10萬。江蘇廣播即時采集、即時推送,快速做出反應,迅速送達用戶,在傳播中搶得先機,成為全國媒體關于此次災情報道的重要信源;權威、快速、立體、正能量的傳播,有效防范并阻擊了負面信息與謠言的流傳,為搶險救災營造了積極輿論氛圍。②
無獨有偶,2016年7月15日7點30分到10點30分,在湖北省迎來第五輪強降水之際,湖北廣播10套頻率并機推出防汛救災應急直播《眾志成城迎戰暴雨》,同步推出視頻以及圖文網絡直播,全景式展現湖北各階層眾志成城搶險抗災圖景。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廣播以主流媒體身份主動設置議題,第一時間發出權威之聲,圖文音視頻集中呈現、多渠道全方位展示、社區話題實時互動、用戶實時關注參與,放大了融合傳播力,有力引導了輿論,盡主流媒體之責,發出溫暖之聲,安撫心靈、燃起希望,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廣播的力量在融合傳播中得到張揚與強化。
基于社交互動與服務場景的代入式傳播。廣播是“將心靈和社會合二為一的共鳴箱”,③是關注人的精神需求,溝通人與人、人與人群、人與社會的“心靈之橋”,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江蘇廣播針對廣播的傳播特點,立足互動與社交,自主研發“微播云”跨媒體交互運營系統,推出“大藍鯨”客戶端,鞏固強化“用戶為核心”的理念和融合傳播的產品導向,打造“互動社交客廳”,創造特色鮮明、針對性強的話題場景,創新開發彰顯聲音魅力、貼心服務、特色鮮明、具備IP(知識產權)開發價值的互聯網化產品,形成產品集群,吸引用戶聚集互動,在與網民互動中,依托情感相通,實現深度傳播,全面提升互動、社交、服務能力。2017年春節期間,江蘇交通廣播網推出《2017春節特別節目》,62小時直播,主持人陪伴出行人群,提供及時路況服務,吸引了80余萬人互動。有網友評論道:“特別喜歡交通廣播網,這么強大的正能量鋪滿了整個江蘇大地。”2015年年底,江蘇新聞廣播聯合慈善機構發出為白血病患兒跳跳捐款的倡議,記者零距離采訪,第一人稱動情講述,微信公眾號文章《幫幫這個白血病男孩吧,他才4歲!》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22個小時募集善款180萬元,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有學者評論道:“對江蘇廣電來說,跳跳事件不止是一起網絡捐款范例,更是一次傳播正能量的成功實踐。”④
貼近關懷、場景式服務、主持人代入,讓廣播的融合傳播更具感染力和聲音魅力。2017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借勢“過年”這個具有中華傳統文化表征意義的場景,9套頻率并機播出6個小時的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用聲音重溫祖國每一個重大時刻的歷史音響;以“鄉音”傳遞家鄉味、故鄉情;萬家燈火之中,親朋間最真摯的祝福語音通過廣播和互聯網傳遞到千家萬戶。全媒體呈現了溫暖有愛、親情洋溢、富有品位的節日氣氛,近1700萬人次參與互動,創造了中央電臺76年歷史上最高的新媒體互動紀錄。⑤2016年,北京廣播打造《非遺時光》欄目,揚廣播聲音優勢,每期節目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原聲自我介紹開場,每個項目至少呈現和描述兩個場景,給聽眾以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每個節目至少講述兩個故事,富于感染力和想象空間,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節目通過音頻、視頻、歷史影像、生動圖片、翔實文字等較好傳播了中國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文化,深受社會各界的贊譽。⑥
基于增強聲音特色的正能量傳播。“網絡時代音頻生產已不一定為廣播所專享,但廣播無疑仍應做聲音領域的領軍者。”⑦隨著廣播從模擬向數字演變、與網絡集成,聽眾越來越可獲得、越來越需要獲得增強的內容。“聲音屬性是今天廣播多元發展的原點和起點。當廣播的頻率資源優勢消退,與互聯網音頻或其他媒體開始拼內容的時候,廣播聲音傳播的本體屬性就會被強調。”⑧傳統廣播需更加重視聲音元素在傳播過程中的獨特價值,充分展示聲音之美、挖掘聲音的想象空間、強化聲音的表現力,并利用圖文視頻豐富和增強聲音的魅力,用匠人之心生產有深度、有態度和有溫度的內容產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成風化人,并創新聽眾的參與渠道,實現多向互動,讓用戶生產內容(UGC)成為廣播增強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7月,南京兒童醫院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后,江蘇健康廣播立即發起“暴力傷醫‘零容忍”行動,創新推出H5(HTML5的簡稱,一種超文本標記語言)頁面,倡議受眾轉發,并將個體轉發行為實時記錄到頁面中,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增強了傳播效果。該頁面12個小時內轉發量突破百萬,醫療衛生主管機構、業務部門、醫務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紛紛點贊。
增強聲音特色,強化運用新技術、聚合新內容和拓展新渠道,讓廣播在廣覆蓋中增強影響。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江蘇文藝廣播順勢推出《金陵十二猜——詩詞大會》特別節目,邀請兩隊嘉賓同場競技,通過熱線電話、留言彈幕、“大藍鯨LIVE”互動和視頻直播等多維度全媒體交互方式進行直播,吸引了4.5萬用戶在線關注。有用戶評論道:“全新的視播模式,靈動的競技直觀,有種振奮的視覺效果。”廣播的融合傳播得到積極反饋。上海新聞廣播開播廣播版《十萬個為什么》,充分利用廣播的融媒體優勢,將廣播、互聯網、平面出版、線下活動等不同形態的媒體傳播形式組合起來,在廣播平臺播出的同時,并經過剪輯分發到微信公眾號、微博及頭條號等渠道,選擇節目中精彩內容,以文、圖、微視頻等形式進行推送。⑨廣播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獨具創意的欄目、活動持續釋放影響。
二、整合營銷
重新定義廣播的營銷價值,廣播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進一步釋放自身影響力,在整合資源、上網落地、試點創新等方面發掘新價值。
傳統媒體的營銷方式正在隨著傳播方式升級、消費市場變化而發生改變,著眼于與傳統廣播號召力與權威資源嫁接捆綁、促進客戶品牌曝光的整合營銷成為市場新需求,緊扣傳統廣播與互聯網傳播的內在聯系,挖掘人際互動社交需求的價值,探索從聲音出發,實現跨平臺、跨地域、跨領域的融合傳播和整合營銷,正在催生廣播價值增值的新空間。
以融合傳播為需求導向的整合營銷。傳統媒體覆蓋廣但精準度不高,新興媒體精準度高但權威性不夠,集二者所長、以融合傳播為需求導向進行整合營銷,正在成為客戶的新選擇。遠譽廣告(中國)有限公司節目中心總經理陳志堅認為,在經營突破的道路上需要解決聽眾、客戶等問題,最終目的就是讓傳統廣播廣告結合移動互聯網來做一個整合營銷方案,從而產生多元化的互動方式,促成聽眾向客戶轉化。⑩
江蘇廣播充分挖掘廣播在移動互聯網上已經形成的互動手段和能力,聯合客戶,更多推出融合傳播、多元化互動的廣播廣告投放方案,實現整合營銷。2015年感恩節,江蘇交通廣播網與蘇寧易購合作,推出12小時“感恩秒殺節”直播活動,廣播與“微播LIVE”互動,90余萬用戶參與;2016年感恩節,與五星電器合作,8小時直播,互動用戶數突破150萬;圣誕節與砂之船合作,兩天營業額突破2500萬元。2016年11月10日,北京交通廣播與京東合作,不到60分鐘,價值800萬元的十萬多張優惠券被一搶而空。諸多打通傳統廣播與移動互聯網的整合營銷案例,宣傳互動效果顯著,可復制性強,受眾向客戶轉化率高,直接促成營銷,效果好,大大超出客戶的預期,為后續持續合作奠定了基礎。
以公信力、號召力、“上網落地”為戰略訴求的整合營銷。協助客戶將硬廣投放、軟性植入、產品促銷、事件包裝等諸多獨立的營銷訴求,通過融合傳播、打造事件活動以及產業拓展等,在廣播的全業務流程中實現整合,實現客戶、廣播和受眾的多贏。江蘇廣播與蘇州樂園探索了這樣的系列合作。2016年5月1日,江蘇交通廣播網為蘇州樂園定制了一場“睡神大賽”活動,獨具創意的活動形式迅速引來各方關注,人民網、中新網、鳳凰網、騰訊、網易等各大新聞客戶端和微博大號轉發報道,百度搜索相關信息超過百萬條,百度百科專門收錄了“睡神大賽”詞條,蘇州樂園得以成為事件傳播的焦點;7月30日,江蘇交通廣播網又在蘇州樂園舉辦16周年臺慶“浪花趴”,2000多名聽眾與主持人一起玩水唱歌,服務了客戶夏季營銷訴求的同時,增大了廣播的影響力,該項活動又成為互聯網關注熱點;江蘇交通廣播網官方微信頭條推送創意的蘇州樂園廣告,閱讀量最高超過8萬;為了更好地促進雙方的合作共贏,江蘇廣播還以蘇州樂園門票的年度銷售增量為目標,以類產業合作的形式深挖廣播營銷價值。上海廣播打造工作坊(Work shop),匯集專業的廣播節目生產人員、策劃總監、銷售經理等,為廣告主提供一攬子營銷解決方案,這種顛覆傳統的全新營銷方式,正成為上海廣播創造價值增值的推動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電臺啟動“聚力中國,共贏央廣”2017年中國品牌集結行動,發揮中央媒體公信力和號召力,聯合國內權威機構舉辦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以國家媒體的責任感與影響力,為企業搭建矩陣式融媒體展示平臺。類似的整合營銷方案讓傳統廣播多年積累的公信力、號召力結合客戶需求形成具備強IP(知識產權)屬性產品,“上網落地”實現有效回報。
以工作室為基本單元的整合營銷。中央電臺第一個主持人品牌工作室——海陽工作室2013年成立以來不斷摸索市場化運營模式,吸納節目生產與融媒體實驗,廣播品牌節目在互聯網、電影電視、書籍、舞臺劇以及網劇等多領域實現創新突破。工作室品牌內容《海陽現場秀》在全媒體渠道進行傳播和品牌建設,打造了內容延伸、新媒體覆蓋、垂直人群三者整合營銷模式,通過滿足用戶的垂直性增值服務需求,實現了傳統媒體從內容生產到“互聯網+”的轉變。北京廣播啟動節目團隊建設工作,2015年,首批6個節目團隊共實現創收3257.77萬元,線上增量收入超額完成,線下增量從無到有實現百萬元收入,5個創收型團隊共實現利潤683.13萬元;2016年,7個團隊創收總額達3000多萬元,增量收入占比超過四成。江蘇廣播、廣東廣播等也在積極探索工作室模式,創新運行機制,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江蘇廣播于2015年出臺《關于主持人工作室的指導意見》,江蘇交通廣播網的《男生宿舍》工作室、《快樂上班路》工作室等在2016年成功運行,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增量。
以特色活動和社群互動為新領域的整合營銷。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通過以主持人為“媒”、互動服務為“介”,強化主持人的網絡社群召集能力,在互聯網上建立社區社群,讓不同節目類型的聽眾、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用戶集聚在一起,相互發帖評論,與主持人密切互動。阿基米德FM通過在社區發放福利券等形式,拓寬盈利途徑。2016年,全國廣播電臺通過秒殺等形式,在阿基米德FM平臺上共計發放了5600多個福利券,形式包括商家禮品、數碼產品、旅游度假、演唱會門票等,共計1000多個品牌,估值過千萬。社群的高轉化率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客戶,社群營銷成為廣播融合平臺的新引擎。目前,江蘇廣播在“大藍鯨”客戶端開辟的“大藍鯨大咖社群”,已吸引了40多位主持人入駐,江蘇經典流行音樂廣播《陽光傾城》主持人鄧煌的社群、文藝廣播《梨園漫步》主持人劉璐的社群、財經廣播《曬曬朋友圈》主持人金利的社群等垂直化的社群,數以萬計“志同道合”的粉絲“因廣播結緣、因興趣相聚”,忠誠度高、黏性強、互動頻繁。社區不受節目時段限制,涌現出大量優質用戶原創內容反哺節目。因主持人和專業內容而自發聚集生成的用戶“群體畫像”使得社群營銷、信息流廣告、特定產品營銷成為可能。
三、系統保障
通過加強基礎性建設夯實融合探索的系統支撐,主導廣播深度融合的方向與前景。
“媒體融合已經到了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必須堅定信心、乘勢而上,著力創新工作理念思路,著力深化媒體內部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拓寬傳播平臺載體,著力強化人才支撐和政策保障,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盡快從相‘加邁向相‘融。”傳統廣播的深度融合探索,需要在技術應用的硬件上與發展方向、人才和機制的軟件上雙管齊下,努力實現系統保障,并主導廣播融合發展的方向與前景。
升級硬件技術先行。技術是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媒體亟待補齊的短板。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用最好、最新的技術提升采編能力,拓寬傳播領域。江蘇廣播自主研發的“微播云”系統打造了多維度連接廣播與互聯網的平臺和工具,解決了持續互動和將聽眾轉化為用戶的問題,被評為“2016中國廣播創新融合十佳案例”。2016年,江蘇廣播啟用了全新的制播網系統,搭建廣播融合媒體平臺,實現內容的“多來源采集、智能化管控、多媒體制作、多渠道發布、全媒體互動”,同時實現與“大藍鯨LIVE”新媒體互動平臺、“微播云”系統以及與江蘇廣電總臺“荔枝云”平臺的對接,實現傳統廣播技術資源與新媒體的嫁接互補,為廣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江蘇廣播基于媒體融合發展的現實需求,創新廣播形態,于2016年搭建全媒體演播室,融入新技術、新應用,促進內容生產,使傳統廣播規模化生產互聯網產品成為可能,《林杉聲音雜志》《快樂謝陽》《王丹今天這首歌》《九點聽歌》等一批具有垂直功能的互聯網產品正在釋放影響力,《物色》微視頻已獲得天使輪投資,目前已試水廣告運營;《咖秀大藍鯨》在愛奇藝、蜻蜓.fm等音視頻平臺上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上海廣播的“廣播全媒體制作中心”也于2016年投入使用,建立了邁向移動用戶的中央廚房采編流程,向媒體融合、機制創新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升級軟件推動深度融合。江蘇廣播明確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方向,以打通傳統廣播與移動互聯網連接和入口、強化互動和融合為目標,實施定位清晰的“微播云”系統及“大藍鯨”客戶端重點項目。用項目實施帶動人的提升和轉型,結合實踐探索,開發視頻編輯軟件使用、視頻編輯技巧、圖片處理、微信編輯等媒體融合課程,加強專題培訓、實戰演練、業務研討、觀摩交流;在導播崗位招聘中增加了新媒體編輯技能方面的考查;連續多年選派優秀主持人參加國際化的媒體整合營銷專項培訓;引導現有人員在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廣播和新媒體人才使用通道,推動“名、優、新”主持人及編輯記者到新媒體平臺上施展拳腳,打造全媒人才,培育傳播正能量的“網紅”;舉辦“主播新生代、網紅正能量”2016江蘇廣播“大藍鯨主播秀”選拔大賽,面向全社會尋找融媒體平臺內容生產者,打造具有正能量的“網紅”主播;完善機制,制定了《全媒體內容產品扶持辦法》《主持人工作室指導意見》,給予政策、人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把媒體融合發展指標納入考評體系,在績效激勵中體現融合成效的貢獻度。軟件的升級正在醞釀更大的發展動能。
四、協同創新
推動廣播在新形勢下常態化、全方位、深層次、開放性融合發展,牽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應堅持協同創新原則,“用深度融合的戰略謀劃,推動廣播電視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創新、渠道拓展、平臺運營、流程再造、組織重構、安全保障等各個環節的協同演進和一體化發展,通過雙向驅動、并行并重、資源共享、此長彼長,實現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從簡單相‘加邁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轉變。”廣播融合發展之路無先導亦無捷徑,需要探索廣播與新興媒體相融共生的特點和規律。在堅定不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融合發展任務重,現有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流程會出現不相適應的新情況,廣播的融合發展暫時還不具備完全重構再造全新組織架構和運行流程的全部條件,還需要繼續探索實踐,積累經驗。因此,著眼總體目標,通過加強協同、形成合力和默契來保障任務落實和創新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管理體系的協同。升級傳統運營模式,柔化固有組織架構,江蘇廣播逐步推進融合管理的探索,分管節目、經營和技術的負責人既各盡其責,主動工作,做好橫向的條塊管理;又要強化“大局意識”,以整體利益為重,以核心利益為導向,有意識地模糊傳統管理邊界,在縱向業務上交叉協同,著眼融合發展的各種需求,善于運用灰度管理的理念,以融合思維考慮問題,形成寬容與妥協的和諧關系,養成相互間會商會辦的習慣,建立必要的專題會商會辦機制,盡可能做到統籌調動資源和組織實施,由此,也推動現有管理機構之間形成聯動,在高級管理層當中形成協同管理的自覺。
技術保障的協同。江蘇廣播的互聯網端的技術、平臺、應用和工具開發以新媒體部為主,網絡基礎運維、制播網開發運維、全媒體演播系統開發運維以廣播技術部為主,雙方協同,深度介入廣播生產流程,深度了解各方需求,相互啟發,合力創新,開發有效打通傳統采制編播與互聯網的技術系統,并保障平穩運行,不斷優化。2016年3月19日,江蘇廣播在全媒體演播室舉辦音樂廣播“地球一小時·全媒體不插電LIVE演唱會”,新媒體部與廣播技術部耦合聯動,通過微博直播、“微播LIVE”實時圖文直播、江蘇廣播網在線視頻直播,以及bilibili(國內知名的視頻彈幕網站)的互動直播,實現了廣播的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的全要素傳播。
業務單元的協同。2015年,江蘇交通廣播網被江蘇省政府授予“江蘇應急廣播”名稱,在重要、重點新聞宣傳和重大突發、應急報道方面,建立新聞廣播和交通廣播跨部門運行小組,規范相應的流程,并與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實現聯動,在“東方之星”客輪翻沉、江蘇阜寧風災、滬蓉高速特大交通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中,互相配合、彼此助力,擴大傳播力。在融合傳播上,由新媒體部提供平臺和應用、工具的開發以及產品的矩陣化管理運行,各頻率組織互動、生產內容、發起話題和活動,在協同過程中優化平臺、迭代產品、挖掘數據、創新應用、培養本領。2016年10月28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48年以來首次封閉檢修,江蘇新聞廣播、江蘇交通廣播網聯動,在“大藍鯨”客戶端推出《南京長江大橋27個月后再見——“大橋封閉施工”江蘇廣播全媒體矩陣互動直播》,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全通路呈現,超過18萬人次參與互動。
項目運行的協同。“媒體融合與資源整合齊頭并進”。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在組織重構、機構設置等制度性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的情況下,需要順應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趨勢,以項目化的方式做好資源的配置、力量的整合、機制間的對接。江蘇廣播以整合營銷價值最大化為訴求,鼓勵不同經營主體間協同合作,以集約化的資源配置服務客戶,帶來溢價。如江蘇文藝廣播、江蘇交通廣播網合作打造“金陵相聲大會”,依托雙方在曲藝領域的影響力和對移動人群的號召力,成功打響了“金陵相聲大會”的知名度,并以此為契機,打造了“金陵相聲秀”“金陵相聲榜”等項目,創立“金陵相聲”品牌,深度挖掘營銷價值,為用戶與客戶提供了新載體、新體驗和新價值。在“共享經濟”時代,跨界、跨部門的項目化協同,有利于實現價值最大化。
泛組織化的協同。江蘇廣播圍繞大藍鯨客戶端運營,探索融合傳播泛組織化的“圈層”式運營機制。核心圈層是新媒體部細化產品開發、編輯、分發、互動實現、點播和直播運維功能,第二圈層是組建跨部門的宣傳推廣、原創內容、營銷和技術保障組織,第三圈層是各廣播頻率組建各自的融合傳播運營開發小組,形成各自特色。三個圈層緊密協同,彼此聯動,共同推進廣播的深度融合發展。北京廣播成立“節目團隊協調辦公室”,負責節目團隊的管理、服務和監督等具體工作。多部門定期召開溝通會,積極尋找團隊與各運營機構、職能部門之間的利益平衡點,充分協商、合力破解節目團隊在運營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拓展了節目在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推動了節目與經營的深度融合。
人力資源的協同。江蘇廣播根據業務開展和融合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導播、新媒體編輯、策劃、營銷等崗位的技能培訓。以靈活的形式,組建跨部門的、項目化的團隊、微團隊,在實踐中鍛煉人才、發現人才、篩選人才,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經營管理辦公室派員契入式服務,參與業務部門項目運作。江蘇音樂廣播試行“節目工作組”制,形成主持人、策劃、經營人員多方參與的興趣小組,以單檔節目(主持人)為核心,形成小組式的互幫互助機制,提升業務交流能力,激發創意活力;同時設立新媒體小組,提升主持人融媒體能力;并與廣告代理公司建立協調機制,采用營銷小組與主持人結對的形式,對主持人進行標簽化、品牌化包裝,實現更好的營銷。江蘇交通廣播網打破內設部門的藩籬,記者、編輯、策劃等崗位人員組建成立“江蘇交廣路況融媒體小組”“南京交通融媒體小組”,打造專業的路況產品,《連吃19顆荔枝就會被測出酒駕?記者帶你體驗深夜查酒駕!》《【燈會獨家防堵攻略】南京交管局指揮大廳獨家視頻直播記錄》等原創微信推送超過2萬,放大了交通廣播的專業價值。江蘇廣播在年度人力成本預算中安排專項用于支持、激勵融合傳播探索的經費,并著手研究相應的配套辦法,讓激勵效應在人力資源的協同中得以體現。
媒體資源的協同。傳統媒體在各自傳播渠道上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與影響力,打通不同傳播形態,實現媒體資源的協同,將給傳統媒體深度融合創造新機遇。在集中建設“中央廚房”即融媒體中心基礎上,廣電與其他形態媒體的協同也在積極推進。湖北楚天交通廣播與《楚天都市報》、湖北經視互助開放、抱團發展,共同為受眾、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產品及服務。2016年,銀川市整合銀川日報社和銀川市廣播電視臺,成立了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實現了跨媒體整合并運營,通過采編流程再造,實現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新媒體全媒體策劃與全媒體聯動。
這些協同實踐的探索,將為傳統廣播創新組織架構和運行流程積累經驗,尋找有效可操作的路徑,加速廣播的融合轉型,并為創新改革體制機制提供牽引力。
移動互聯條件下,傳統廣播要進一步增強居安思危、求新圖變的緊迫感、使命感,明確戰略,創新工作理念思路,把握信息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趨勢,發揮聲音優勢,聚焦音頻發力,堅持移動優先戰略,打造社交互動平臺,推動內容、技術、平臺、人才、管理等要素協作互助、共享融通,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實現廣播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此長彼長,進一步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注釋
①《首屆中國廣播創新發展高端論壇在暨南大學召開》,微信公眾號“中國廣播”,2016年12月19日。
②《江蘇廣播:權威播報危急時刻顯擔當》,中國記協網,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7/22/c_135532866.htm.
③【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第1版,第369頁。
④《荔枝時評:“跳跳事件”何以成為網絡募捐的范例》,荔枝網,http://news.jstv.com/a/20151222/1450753688665.shtml.
⑤《2017,山靜日長》,微信公眾號“央廣新聞”,2017年1月27日。
⑥《以全新理念打開塵封記憶,<非遺時光>系列報道獲獎》,微信公眾號“新廣播報”,2016年11月16日。
⑦閻曉明《堅持融合發展 建設新型廣播》,《新聞戰線》,2017年第3期。
⑧崔忠芳《孟偉:激活本體屬性,廣播“老戰士”將再次煥發生命力》,《中國廣播影視》,2017年2月合刊。
⑨《廣播版<十萬個為什么>今天登錄上海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上海新聞廣播”,2017年3月1日。
⑩《“逆勢上揚”2016·廣播廣告(上海)經營戰略私享暨媒企風云對話》,微信公眾號“廣播廣告圈”,2016年4月13日。
《熱點快訊 | 聚合營銷,上海廣播廣告4.1億元實力開局2016!》,微信公眾號“數字營銷雜志”,2016年1月7日。
《盛裝起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17年中國品牌集結行動》,微信公眾號“中國廣播”,2017年2月25日。
《從“廣播”到“互聯網+”——解析海陽工作室融合發展策略》,微信公眾號“一堂幸福課”,2016年11月15日。
《不止于聲 北京電臺2017年廣告預售啟幕》,微信公眾號“北京電臺廣告經營中心”,2016年11月25日。
《阿基米德:“激活”傳統廣播的一池春水》,上觀新聞,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5970.
劉奇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2017年1月11日06版。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王建軍在2017世界廣播日高峰論壇上的主旨發言》,阿基米德FM,http://m.ajmide.com/wx/#/forum/detail/8597212.htm.
《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http://www.sarft.gov.cn/art/2016/7/18/art_113_31297.html.
蔣建國《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為一體》,《中國城市報》,2016年8月29日。
《銀川全媒體融合唱響“好聲音”》,《寧夏日報》,2017年2月20日。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