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嶺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地發展,中小企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卻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為了緩解該現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再擔保應運而生,在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發展的過程中,信用再擔保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文章通過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風險控制進行研究,分析了信用再擔保的風險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進一步增加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風險控制能力,促進信用再擔保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關鍵詞:信用再擔保;風險控制;中小企業
一、引言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2015年年末,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20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5400萬戶,中小企業利稅貢獻穩步提高。以工業為例,截至2015年年末,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36.5萬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97.4%;實現稅金2.5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金總額的49.2%;完成利潤4.1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64.5%。中小企業提供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就業的主渠道。照此看來,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推動著我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但是,在當前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卻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為了有效地緩解該現狀,我國的信用擔保逐漸開始興起,即銀行在向企業放貸的過程中,按照合同約定,由依法設立的擔保機構以保證的方式為債務人提供擔保,當債務人出現違約的情況時,由擔保機構負責合同中約定的代償比例,從而保障銀行利益的一種融資方式。但是,我國的信用擔保行業起步晚且屬于新興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擔保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對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建立科學的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即再擔保機構對擔保機構整體或其從事的具體擔保項目所給予的一種擔保,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過開展再擔保,既能夠為擔保機構分散風險和提升信用等級又可以憑借市場體制建立起來的擔保與再擔保的關系,從側面促進擔保機構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促使擔保業務朝著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學者主要是對信用擔保方面的研究,對信用再擔保的研究較少,更是鮮有學者針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體系中的風險控制進行深入的探究。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在現實的實踐中,面臨著許多的風險,影響信用再擔保的更好更快地發展。本論文在此前提下來展開探究,希望能夠提高信用再擔保的風險控制能力,進一步提升再擔保機構為擔保機構分險增信的水平,使自身得到不斷發展的同時更加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困境。
二、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風險源分析
(一)法律制度建設滯后
現在我國再擔保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到位,這方面相關的法律主要有《物權法》、《擔保法》、《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相關政策性文件等等。目前我國信用擔保體系的立法現狀是:以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等指導性文件為主,立法層次不高,效力不大,部分規定甚至和其他相關的法律會發生沖突,我國還沒有針對該行業的法律來進行較為完備的的計劃和調整,目前的法律體系沒有為擔保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與其他國家相比,在法律方面不夠系統的地方,使得許多信用擔保機構沒有一個規則可依照,甚至出現了部分擔保機構違規經營的現象。信用擔保作為一個剛出現的行業,面臨的風險與其他行業相比而言更高,它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礎。
(二)逆向選擇風險
在擔保市場上,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會使得受保企業和擔保公司之間產生逆向選擇,即一些面臨著較大風險的中小企業為了獲得銀行的貸款,會主動地尋求信用擔保;而風險較小的企業或者擔保項目卻不尋求信用擔保。在這種情形下,擔保機構要想準確無誤地了解受保企業的風險水平變得非常困難,唯有按通常的風險收取擔保費和確定風險分擔的比例的合同。這樣一來,風險較低的企業傾向于選擇不申請信用擔保,而風險較高的企業則會選擇申請擔保。長此以往,,擔保機構的客戶往往都是風險較高的企業,自身面臨的風險也會無形之中增加了許多。同樣,在再擔保交易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會引發擔保機構進行逆向選擇,從而使得風險大的擔保項目或擔保公司進入到再擔保體系之中,而風險小的擔保項目或擔保公司卻被沒有得到再擔保,這樣一來既降低了再擔保效率也提高了再擔保所面臨的風險程度。
(三)反擔保變現困難,追償效率較低
如果中小企業自身的資產狀況良好,就不需要擔保公司,可直接在銀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貸款,通常來說給擔保公司的質押物、抵押物都有著變現較為困難的問題,如存貨、機器設備等。除此之外,連帶保證人往往在擔保公司代償債務后,不履行相應的責任。擔保公司通過訴訟程序來實現債權,程序比較復雜且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比較多,即使贏了官司,也沒有獲得相應的賠償。另外,有些中小企業主會采用一些不當手段比如進行假離婚、暗地里轉移資產等,來鉆法律的漏洞,這使得擔保機構的風險又增加了許多。
(四)再擔保公司的業務種類較少,盈利不夠
擔保機構在實施擔保業務時把絕大部分的精力和資源全部放在融資擔保上,風險的集中程度非常高。而擔保公司的盈利點不多,創新產品和思路也很少,擔保費收入占擔保總額的比例與其所承擔的風險比較嚴重不對稱,簡言之就是高風險低收益。當出現幾筆代償的情況時,可能會使得擔保公司全年的業務總收入化為零甚至成為負數。
(五)風險分擔比例不合理
在我國目前的再擔保體系中,在中小企業通過擔保機構向銀行獲取貸款的過程中,一般會要求中小企業提供一定的反擔保措施,但是由于違約情況的可能出現,所以在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以及銀行之間會在合同中約定各自的風險承擔比例。一般來說,擔保機構承擔著絕大部分的風險而銀行卻承擔一個非常低的風險。而各自的收益卻相反,銀行獲取最大的收益,而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僅僅收取很少一部分的擔保費用和再擔保費用。這種收益和風險較大的不對稱,不利于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持續地發展下去,如果它們不存在,那么銀行將獨自承擔全部的風險,從長期來說銀行的收益也許會不如擔保體系存在的時候收益多。
三、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風險控制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信用再擔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
制定并完善信用再擔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盡可能降低再擔保業務的法律風險。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信用再擔保地位和權利、義務,規范其調整對象、方式、效力、監管,再擔保合同的訂立和履行、變更和解除,糾紛的調節和仲裁,違反再擔保合同的責任等等。
(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問題,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很難充分發揮作用,政府應在這方面起主導作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省委、省政府應該大力推動,完善政策制度,出臺一些支持融資擔保發展的政策文件。與此同時,政府引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數據庫。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還不夠、不誠信現象較為嚴重。因此,通過完善的數據庫平臺,可以向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提供關于中小企業信用資質方面的可靠的信息,這可以有效地降低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進而有效地降低信用再擔保公司的風險。
(三)實施合理的風險分擔比例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風險分擔比例的變化過程中,信用擔保主體——銀行、再擔保機構和擔保機構在整個再擔保體系中會作出不同的策略選擇。而每一個主體在作出自己的策略選擇時候,所能夠承擔的風險比例都有一個臨界點,當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比例大于該臨界點時候,表明擔保機構所承擔的風險比例超出其所能夠或者愿意承受的范圍,此時,擔保機構會選擇“申請再擔保”策略,通過再擔保機構來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反之,當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比例小于該臨界點的時候,表明擔保機構所承擔的風險比例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此時,擔保機構傾向于選擇“不申請再擔保”策略,以期獲得潛在的最大利益。
同樣當再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比例小于該臨界點的時候,表明再擔保機構所承擔的風險比例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此時,再擔保機構傾向于選擇“接受再擔保申請”的策略,以期達到為擔保機構增信風險的同時能夠分享部分利益。反之,當再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比例大于該臨界點的時候,由于承擔的風險過大,此時,再擔保機構將會選擇“不接受再擔保申請”的策略,來回避風險。當協作銀行承擔的風險比例大于該臨界點的時候,表明協作承受的風險分擔比例超出其愿意承受的范圍,此時,銀行從規避過大風險的角度出發,傾向選擇“不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策略;反之,當協作銀行的風險分擔比例小于該臨界點,表明協作銀行承受的風險分擔比例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此時,協作銀行傾向于選擇“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策略。
總體而言,再擔保體系中各主體承擔的風險比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樣才能讓各參與主體獲得一定的利益,自愿參與到該體系之中,促進再擔保體系更好更快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目前受到國務院的肯定并向全國推廣的安徽省“政銀擔新型合作模式”,即政府、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和銀行一起分擔風險,而不是過去的擔保機構承擔所有的代償風險、政府進行適當的補貼的傳統模式。經過測算,新模式下如果政府投入2億元財政資金大約可撬動200億元貸款注入中小微企業領域,銀行信貸風險窗口較自主發放貸款下降70%左右,融資擔保公司風險承受能力提升2.8倍,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因此,各地方再擔保公司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風險分擔的具體比例,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
(四)再擔保期限、品種和項目多樣化
在再擔保業務中,為了有效地降低自身所面臨的風險,再擔保公司應該合理設置再擔保項目的行業分布以及再擔保期限等等。一是使得再擔保的客戶所在行業的集中程度適當降低。這是因為如果行業集中程度過高,那么再擔保公司所面臨的風險也會變得過于集中和不確定,在擔保客戶所在行業處于一個上升期時候,再擔保公司收益較高,但是與此相反的情況出現的時候,可能會給再擔保公司帶來非常大的風險,甚至會超過自身的承受能力。二是恰當設置擔保項目到期時間,確保到期擔保項目不能夠在某一時點或時段上過于集中。否則當多個項目在同一時間出現代償的情形時,再擔保公司很可能會分散自身有限的資源,這樣一來再擔保公司可能會錯過擔保風險處理的最有利的時機而增加自己的損失。三是通過增加再擔保項目的數量,降低單筆擔保的金額,創新擔保業務種類,來有效地分散再擔保業務所面臨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吳建成,黃建.再擔保體系建設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影響問題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05).
[2]文學舟,梅強.中小企業再擔保體系建設及基本框架設計[J].企業經濟,2008(05).
[3]尹聰.基于“收益覆蓋風險”模式的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新經濟,2016(06).
[4]韓駿.安徽政銀擔“4321”分險模式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3).
[5]韓鑠,李佳睿.我國融資擔保行業現階段發展風險研究和應對建議[J].債券,2016(02).
[6]Clemens C.,Riechmann T..Evolutionary dynamics in public good games[J].Computational Economic- s,2006(28).
[7]Gangshu Cai, Ned Kock. A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etic perspective on e-collaboration: The collaboration effort and media relativen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4(03).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