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2016年,是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也是一位東方劇作家去世400周年,他就是晚年白號繭翁的湯顯祖。莎翁和繭翁,前者自然影響大得多,不過,繭翁最佳作品《牡丹亭》,卻與莎翁名著《羅密歐和朱麗葉》一樣,有著相當高的結構平行度。有專家考證,《牡丹亭》是湯顯祖根據杜麗娘話本和流傳在江西南安大庾的女魂戀人故事創作的。而舞臺上最常扮演的昆曲劇目《牡丹亭》,更是幾百年來傳唱不休。
湯顯祖
(1550年1616年),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
坎坷的功名之路
《明史》說湯顯祖“少善屬文,有時名”。他出生書香門第,是當時江西臨川的文壇名門。湯顯祖承襲四代習文家風,5歲進書,12歲能詩,13歲從徐良傅學古文詞,14歲便補了縣諸生。在他21歲時,以排名第八的成績高中舉人,被譽為“臨川才子”。
湯顯祖一生蔑視封建權貴,常得罪名人。這種性格作風使他同講究厲行氣節,抨擊當時腐敗政治的東林黨人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這樣“耿介”之人。《明史》中記他“意氣慷剴”,“蹭澄窮老”,這評語頗能概括其生平。這樣的性格在講究考學的明代,也就注定會有坎坷的功名之路。
明隆慶五年(1571年),湯顯祖第一次到北京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考場在如今建國門內貢院東街、西銜一帶的順天府貢院。由于榜上無名,他回鄉后又苦讀三年,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再次進京參加會試,仍名落孫山。
當時的明代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萬歷五年(1577年),湯顯祖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試,運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當時朝廷首輔張居正把持科場,其二兒子張嗣修也在這一科里參加考試。張居正久聞湯顯祖之名,便派堂弟約見湯顯祖和安徽宣城舉人沈懋學,希望他們對張嗣修多加關照,并允諾讓湯、沈考取前三名。但被湯顯祖拒絕,而沈懋學則愿意相助。會試放榜時,湯顯祖名落孫山,抱憾而歸。萬歷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進京參加會試,偏偏又趕上張居正的三兒子張懋修也在這一科里,這一次湯顯祖又榜上無名。
湯顯祖不但有骨氣,還有毅力,三年后再次趕考。這一次已經34歲的湯顯祖終于金榜題名,前提卻是,前一年,張居正因病而亡。張居正死后,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由于之前兩次跟張居正硬扛,湯顯祖此時的名聲已是如日中天。他們也曾許以翰林拉攏湯顯祖入幕,湯顯祖都拒絕了。布滿荊棘的仕途從此開始。
消失的西裱褙胡同
據《湯顯祖詩文集·問棘郵草》記載,湯顯祖五度進京會試,均住在西裱褙胡同。第五次參加會試得中后,他在禮部“觀政”,期間也住在西裱褙胡同。就是后來到外地任職,每次進京,他同樣是把西裱褙胡同作為居所。
西裱褙胡同位于北京東城區長安街南側,隔長安街與全國婦聯大樓相望。明代時,西裱褙胡同與附近的東裱褙胡同,統稱“表背胡同”。因胡同靠近貢院考場,買賣字畫者甚多,所以從事裱褙者也多,故稱。清乾隆時,將“表背”二字改為“裱褙”;宣統時,裱褙胡同以鬧市口為界,始分東西。明清時期,胡同里旅店較多,秀才們進京應試時,多集中投宿在這一帶的“連升店”里。所謂“連升店”,不過是店家為了迎合舉子們的心理,寓意“連升三級”而取的名字。
據說湯顯祖當年住在西裱褙胡同中部路北一家“連升店”。第四次進京會試時,有一位來自山東濟寧的舉子與他同住一室。這位舉子已年近五旬,是第三次進京會試。因為三次落第,他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吃不喝,要尋短見。湯顯祖多番勸導,且說自己已是四次落榜,三年以后還要再考,只要鍥而不舍,終有所成。老舉子被他說服,消除了輕生的念頭,打點行囊回了山東,臨行前還與湯顯祖相約,三年以后京城貢院里見。
充滿荊棘的仕途
明代考中進士的人,在正式任官之前有個“觀政”階段,目的是習練政務,期限一般為三個月,期滿后或補選京官,或到外省任職。而湯顯祖被安排在禮部“觀政”了近一年時間。
賦閑期間,湯顯祖遍游京畿名山勝水。因他對佛教多有研究,所以尋訪了西山一帶的眾多寺院。據傳,萬歷年間香山壽安禪林(今臥佛寺)住持慧遠法師與湯顯祖是同鄉,對佛經研究頗深,湯顯祖在京期間,多次前去拜訪。此外,他還游覽過渾河(今永定河),并到豐臺草橋一帶觀賞牡丹、芍藥,其代表作《牡丹亭》之名便緣于他春日到豐臺觀賞牡丹有感而得。
萬歷十二年(1584年),湯顯祖以七品官職被派往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后升至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明代南京官署只是安置官員的地方,沒有實際的政務。
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結果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除了實施一系列民生善政之外,湯顯祖還做過一件很轟動政壇的事——縱囚觀燈。歷史上最有名的縱囚典故,就是唐太宗縱囚390多人,讓他們回家看望家人后自動歸牢。但是作為一個基層地方官吏,敢這樣做,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僅僅五年的縣令生涯,就讓湯顯祖在遂昌一地有顯名,足可見其施政才干。在這期間,湯顯祖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春到北京述職。據說這是他最后一次赴京,仍暫居在西裱褙胡同的“連升店”里。
但湯顯祖最終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憤而棄官歸鄉。三年后,朝臣以“浮噪”之名,將他的官籍削除。
這種傲骨和高潔,幾乎貫穿了湯顯祖的一生,他仕途的不順、晚年的困頓乃至戲曲成就的輝煌,都與之有關。
古代的“瘋狂”粉絲
1598年,年近半百的湯顯祖棄官而歸,完成了《牡丹亭》,又名《還魂記》。這是湯顯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戲劇中一部偉大的作品。之后,《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相繼問世,合稱“臨川四夢”。“臨川四夢”一問世,轟動明末劇壇。
湯顯祖本人也為此自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于》”。時人沈德符的《顧曲雜言》即指出:“《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不少人為故事中的癡隋男女傷心流淚,成為最早一批“湯粉”。“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夜讀《牡丹亭》。人間自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一名叫馮小青的女子讀《牡丹亭》感傷而亡作絕命詩。傳說杭州女伶商小玲也因愛情上受壓抑,演出《牡丹亭》中“尋夢”一出戲時巷隋激動,卒于臺上。
而最為出名的粉絲非俞二娘莫屬。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里記載:“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大意是,俞二娘在讀了《牡丹亭》之后,用蠅頭小楷在劇本間作了許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運也像杜麗娘一樣,終日郁郁寡歡,最后“斷腸而死”。臨終前從松開的纖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戲本。
湯顯祖得知消息后,還揮筆寫下了《哭婁江女子二首》:“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存心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隨著長安街的拓寬改造,西裱褙胡同只剩下少數單體的文化遺存,不能稱其為一條胡同了。在高樓大廈之間尋跡,車流滾滾的長安街南側坐落著_座略顯突兀的四合院。走到面前,看到門牌號為西裱褙胡同23號。此地為于謙故居,門匾書“于忠肅公祠”,俗稱于謙祠。回來的路上,落日余暉投射在大廈的玻璃幕墻和四合院的清水磚墻上,似乎在迎接著一個新的美麗的北京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