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要】目的探討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治療痔瘡的臨床應用優勢。方法 182例痔瘡患者, 依據手術方式差異分為觀察組(92例)和對照組(90例)。對照組應用傳統痔瘡切除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應用PPH治療。對比兩組療效、手術各指標及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84.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手術與創口愈合時間及其術中出血量、肛周靜息壓與收縮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VAS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予以痔瘡患者PPH治療, 療效確切且患者疼痛較輕與機體康復較快,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傳統痔瘡切除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痔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19
痔瘡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肛腸疾病, 是指肛管、肛緣皮下和直腸末端黏膜下的靜脈叢發生淤血曲張, 使柔軟的血管擴大, 產生瘤樣病變現象[1, 2]。患者臨床以便血、排便困難及肛門墜脹與突出等為主要病癥表現。手術切除是臨床當前治療痔瘡的主要手段, 傳統切除術因患者疼痛且術后易復發, 故不宜在臨床加以推廣。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PPH在臨床治療痔瘡中得到廣泛應用[3]。本院本次對收治的182例痔瘡患者分別予以PPH與傳統痔瘡切除術兩種治療手段,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82例痔瘡患者, 依據手術方式差異分為觀察組(92例)和對照組(9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4例, 女46例, 年齡25~61歲, 平均年齡(43.2±5.9)歲, 病程0.6~15.0年, 平均病程(7.2±3.1)年。觀察組患者中男48例, 女44例, 年齡24~65歲, 平均年齡(42.8±7.4)歲, 病程0.5~14.0年, 平均病程(6.9±2.8)年。兩組患者均符合痔瘡診斷標準, 臨床均表現為肛門墜脹、便血、疼痛等癥狀[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應用傳統痔瘡切除術進行治療。找出較明顯的痔核并確定為中心, 明確痔核病灶部位, 應用組織鉗夾住內外痔, 并向外撥開并充分顯露內痔根部, 將內痔根部與頂部貫穿后對動脈予以縫扎;外痔在其表面切一“V”型切口, 應用銳性與鈍性結合的手法對肛門括約肌到外痔痔核處予以分離, 將痔核剝離到齒狀線位置, 充分暴露內痔痔核, 血管鉗夾住內痔底部并對其基底部予以縫扎, 同時切除內外痔;對多余的皮贅修整并行引流處理。
1. 2. 2 觀察組 患者應用PPH治療。術前全面檢查患者身體狀況并做好腸道相關準備。進入手術室后先行腰麻, 再應用無創傷性鉗夾住母痔肛周皮膚, 輕翻直腸及痔瘡下黏膜, 在肛管內插入肛管擴張器并充分擴肛, 取出內芯并置入肛門鏡攜帶縫扎器, 7號線縫合。縫合完畢后取出縫扎器, 擴張吻合器并將頭端深入環扎上部, 調整縫合線松緊并打結;應用持線器拉出吻合器并側扎, 對切口行止血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療效、手術各指標(手術時間與出血量、肛周靜息壓與收縮壓、創面愈合時間)與治療前后VAS評分。療效評定標準[5]:痊愈:患者便血、脫出以及疼痛癥狀已經消失, 痔已經完全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且痔明顯變小;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痔有所變小;無效:病癥無好轉甚至加劇。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VAS評分:0分為無痛, 1~3分為輕微痛感、4~6分為明顯痛感、7~10分為劇烈痛感。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84.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與創口愈合時間及其術中出血量、肛周靜息壓與收縮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VAS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痔瘡作為臨床常見病癥之一, 是患者直腸末端黏膜下及其皮膚下靜脈叢擴張與屈曲后出現的靜脈團[6-9]。該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其病癥將會進一步加劇而逐步轉化為重度痔瘡, 甚至引發肛門感染與敗血癥而嚴重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相關資料指出[10-14], 痔瘡的發病率與患病年齡呈正相關, 隨著年齡的增長, 其痔瘡患病率也會隨之增加。因肛周分布著豐富而敏感的神經與血管, 若對痔瘡患者應用傳統痔瘡切除術, 雖操作便利, 但患者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較長且創面易出現感染, 且創口愈合時間也較慢[15-17]。
PPH作為治療痔瘡的一種新型術式, 主要是借助吻合器實現對環狀脫垂痔的治療。該種術式是將患者痔瘡上方的直腸黏膜以環形方式予以切除, 并將脫肛的肛墊重新置入患者肛管內以恢復其肛管正常解剖結構;再依據隔斷支動脈的操作手段使其供血不足而逐漸萎縮, 最終使得患者臨床病癥得以明顯好轉[18-20]。應用PPH治療痔瘡, 其創面較小且減輕了患者手術及其術后疼痛, 也有助于并發癥率的降低和患者機體的盡快恢復。
本次觀察發現,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84.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手術與創口愈合時間及其術中出血量、肛周靜息壓與收縮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VAS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臨床予以痔瘡患者PPH治療, 療效確切且并發癥率較低, 患者機體康復也較快, 該法深具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文第.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療效對比.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5):125-126.
[2] 梁杰偉.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形切除術治療痔瘡的效果. 內蒙古中醫藥, 2013, 32(18):74-75.
[3] 許建勇.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治療痔瘡的應用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17):3985-3986.
[4] 黎銳軍.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痔瘡患者100例臨床觀察. 健康之路, 2013(2):80-81.
[5] 江余秋.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5):137-138.
[6] 陳錦珍, 向德志, 耿興琳, 等. 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傳統手術治療中重度痔瘡的療效比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2(16):1759-1760.
[7] 劉利榮, 邱克, 李玉萍.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87例重度痔瘡的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11):59-60.
[8] 秦軍, 姚清深, 陳春媚.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痔治療中的合理應用. 微創醫學, 2009, 4(5):533-534.
[9] 伍劍飛, 錢立友, 郭文邦.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治療痔瘡的應用體會. 海南醫學, 2009, 19(1):1434-1436.
[10] 楊春紅. 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傳統手術治療中重度痔瘡的療效觀察.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11):96.
[11] 訾敬中.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42例重度痔瘡臨床觀察. 中國當代醫藥, 2009, 16(12):53-54.
[12] 張士周.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治療痔瘡的臨床探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9):260-261.
[13] 周洪彪.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重度痔瘡治療中的應用. 亞太傳統醫藥, 2011, 7(2):99-100.
[14] 劉寬宏, 劉洋.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痔瘡的臨床體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19):152-153.
[15] 郁惠峰.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醫藥衛生, 2015(1):57-58.
[16] 夏克龍.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醫學信息, 2015(26):249-250.
[17] 郝東鵬, 閆新雍.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4(z1):19-20.
[18] 楊榮.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重度痔瘡的臨床觀察. 當代醫學, 2015, 21(16):102-103.
[19] 徐建中.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重度痔瘡的療效觀察. 當代醫學, 2014, 20(32):89.
[20] 趙寶忠, 朱元廷, 朱海成. 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傳統手術治療中重度痔瘡的療效比較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1):117-118.
[收稿日期:2017-01-21]
作者單位:526000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