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濟賢+王洪偉+高峰+陳廣輝+李銘章+楊海寶

【摘要】目的探討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82例pilon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1例。對照組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觀察組實施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 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愈合情況等進行觀察。結果 觀察組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7.80%, 與對照組65.85%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49, 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短, 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pilon骨折效果滿意, 可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 也能縮短術后骨折恢復時間, 減少并發癥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切開復位內固定;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pilon骨折;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21
pilon骨折是脛骨下端1/3骨折, 且累及脛距關節面, 主要由高能量外傷所致, 在脛骨骨折中占3%~8%[1]。pilon骨折因存在軟組織受損嚴重, 粉碎性骨折等特點, 其治療難度大、病殘率高、并發癥多, 且預后不肯定, 是常見的骨科難題[2-6]。pilon骨折達到滿意復位, 恢復踝關節面正常解剖關系, 可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也利于早期功能鍛煉[7, 8]。本研究對pilon骨折分別采取兩種方案治療, 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觀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82例pilon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1例。觀察組:男28例, 女13例, 年齡21~58歲, 平均年齡(34.8±7.8)歲;骨折類型:Ⅰ型11例, Ⅱ型14例, Ⅲ型16例。對照組:男30例, 女11例, 年齡22~54歲, 平均年齡(35.1±6.8)歲;骨折類型:Ⅰ型10例, Ⅱ型14例, Ⅲ型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pilon骨折診斷標準[7];18~60歲;自愿參與本研究;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免疫性疾病者;嚴重血液疾病者;與本研究不配合者;嚴重腎、肝、心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患者經麻醉后, 以鋼板固定腓骨, 隨后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入路, 切開關節囊, 進行關節面復位, 移位骨塊以克氏針固定。顯露踝關節與固定腓骨切口至少距離7 cm, 復位完成后, 大骨塊以螺釘固定, 針對骨面缺損情況選擇是否植骨, 再行脛骨前側鋼板固定。觀察組:實施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 小腿外側腓骨處、前正中位置取切口, 顯露腓側, 復位腓骨后, 以1/3管型鋼板固定。在骨折位置進行骨塊復位, 完成后以克氏針固定。對關節面塌陷或骨缺損情況予以觀察, 給予自體髂骨植骨, 保持脛骨遠端關節面平整。采用三維外固定支架將干骺端及骨干連接, 復位完成后, 采用螺釘固定大骨塊, 克氏針固定小骨塊。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判斷[9]:優:踝關節無疼痛, 跖屈>40°, 背屈>5°, 成角畸形<3°;良:踝關節呈間歇性疼痛, 跖屈30~40°, 背屈4~5°, 成角畸形3~5°;可:踝關節疼痛明顯, 跖屈25~30°, 背屈-5~0°, 成角畸形5~8°;差:踝關節呈頑固性疼痛, 跖屈<25°, 背屈<-5°, 成角畸形外翻>8°。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觀察組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7.80%, 與對照組65.85%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49, P<0.05)。見表1。
2. 2 術后愈合情況與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短, 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pilon骨折是常見的脛骨骨折類型, 且大多損傷嚴重且復雜, 表現為脛骨下端粉碎性骨折, 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因pilon骨折損傷范圍大, 導致臨床治療難度大, 病殘率高, 不利于預后。切開復位內固定、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是pilon骨折常用手術方法, 但是對于其臨床效果尚存在一定爭議。
隨著醫療器械的不斷發展, pilon骨折采用切開復位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得到肯定, 特別適用于損傷小、骨組織損傷不嚴重者, 且內固定后穩定性較好, 具有一定可行性[9]。但是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創傷較大, 對軟組織損傷嚴重、粉碎性骨折治療效果較差, 也不利于術后恢復。本研究顯示, 觀察組骨折恢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明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治療pilon骨折效果更好??赡転橛邢迌裙潭摵现Ъ芡夤潭ǖ氖中g創傷更小, 可輔助術后肢體功能恢復, 從而利于踝關節功能恢復。有限內固定切口小, 且復位時注意對周圍組織及血運進行保護, 從而減少軟組織內壓力[10-14]。因手術操作簡單, 創傷小, 骨折整復不需要擴大切口, 有助于骨折面愈合。同時, 通過小切口固定骨塊, 有助于關節面解剖復位, 提高骨折端穩定性。本研究顯示, 觀察組術后恢復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 可能與手術固定良好相關, 能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從而利于骨折愈合, 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
有研究顯示[15], 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治療pilon骨折可降低并發癥發生。本研究顯示,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與以上研究結果相符。有限內固定結合支架外固定可恢復剝離范圍小, 可保護創面血運, 為骨折及軟組織恢復創造條件。外固定支架可保持踝關節間隙, 防止術后感染、畸形愈合、骨髓炎等并發癥發生, 也利于術后早期接受康復訓練, 加速骨折愈合。
綜上所述, 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治療pilon骨折可促進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 也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利于遠期預后,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家明, 高鵬, 沈建雄, 等. 復雜Pilon骨折的治療策略. 中華外科雜志, 2011, 49(7):654-656.
[2] 高彥軍, 張勇, 鄭杰, 等. 前側pilon骨折的診斷和治療. 中華創傷雜志, 2016, 32(5):423-426.
[3] 龔曉峰, 許毅博, 呂艷偉, 等. 影響Pilon骨折手術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華骨科雜志, 2016, 36(21):1380-1385.
[4] 郭立平. Pilon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5, 23(4):371-374.
[5] 唐盛輝, 孫永建, 趙漢民, 等. 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的臨床應用.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5, 23(22):2042-2046.
[6] 何定鋒, 許祥明, 姚恩鋒, 等. 自制骨牽引架在近指間關節Pilon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實用醫學雜志, 2015, 31(2):336-337.
[7] 吳建華. 脛骨 Pilon 骨折采用有限切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實用醫學雜志, 2014, 30(18):3027-3028.
[8] 張福田, 孫新君, 張榮峰, 等. 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與腓骨重建鋼板治療C型pilon骨折療效觀察. 重慶醫學, 2016, 45(27):3843-3844.
[9] 張小兵. 切開復位內固定與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脛骨Pilon骨折的對比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19):48-50.
[10] 扎西卓瑪. 21例小切口有限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的護理體會. 青海醫藥雜志, 2016(7):49-50.
[11] 張猛, 鄭紅艷. Ilizarov環形外固定架加微創小切口有限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體會.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5, 32(1):81-82.
[12] 王曉衛, 萬春友, 姚輝, 等. 組合式外固定器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的療效分析.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6(2):46-48.
[13] 王久夏, 馮康虎, 李盛華, 等. 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復雜Pilon骨折效果觀察. 衛生職業教育, 2017(1):157-159.
[14] 魏書一. 有限內固定加支架外固定治療開放性Pilon骨折效果探討.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58-59.
[15] 魏世雋, 蔡賢華, 劉曦明, 等. 有限切開復位結合鎖定加壓接骨板內固定治療脛骨Pilon骨折. 中華創傷雜志, 2013, 29(1):49-52.
[收稿日期:2017-02-03]
作者單位:523000 東莞市東華醫院骨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