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紅
【摘要】目的探討甲亢合并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方式和效果。方法 51例經臨床確診為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治療過程中使用甲疏咪唑聯合瑞格列奈和胰島素注射的方式, 分別記錄治療前后患者血糖和甲狀腺指標變化。結果 ①51例患者甲狀腺功能:治療后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水平(4.48±0.87)ng/L明顯低于治療前(14.49±7.28)n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血清游離甲狀腺激素水平(7.48±1.19)ng/L明顯低于治療前(49.37±13.48)n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促甲狀腺激素水平(3.87±0.52)mU/L明顯高于治療前(0.03±0.01)mU/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51例患者血糖:治療后空腹血糖值(6.28±0.81)mmol/L明顯低于治療前(12.47±2.19)m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餐后2 h血糖值(7.28±1.83)mmol/L明顯低于治療前(18.96±4.33)m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治療甲亢合并糖尿病時必須對兩種疾病均開展治療, 調整血糖和甲狀腺功能指標, 從而保證治療效果。
【關鍵詞】 甲亢;糖尿病;治療方法;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59
從疾病本質上進行分析, 甲亢和糖尿病均屬于內分泌障礙性疾病, 雖然臨床二者合并率較低, 可一旦發生就會對患者的身體機能構成嚴重的影響[1-3]。在治療時將甲亢合并糖尿病的關注點集中在甲亢發病快速, 且病情嚴重, 因此多采用先控制甲亢、后控制血糖的治療模式[4, 5]。本文即是研究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和效果,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例經臨床確診為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3例, 年齡最大79歲, 最小38歲, 平均年齡(51.47±11.58)歲。其中原發性疾病為甲亢者共20例, 原發性疾病為糖尿病者共31例;具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共19例, 具有甲亢家族病史者共15例, 另外17例患者無任何遺傳病史。
1. 2 方法 首先為51例患者提供常規抗甲亢治療, 選擇的藥物為甲疏咪唑, 每天服用劑量為30 mg, 每天服用1次即可, 在治療后對患者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血清游離甲狀激素等甲狀腺功能指標進行測量, 如數據明顯下降則開展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治療則選擇口服瑞格列奈聯合胰島素注射方式, 其中胰島素注射根據患者實際空腹和餐后血糖值進行調整, 選擇諾和靈30R治療, 分別在每天午餐和晚餐前注射。瑞格列奈則采用口服方式, 單次口服1片, 每天服用3次, 分別在早、中、晚隨餐服用即可, 測量治療前后患者血糖值的變化[6-8]。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合理安排飲食和鍛煉方案, 飲食以低糖、高熱量為主, 從而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 降低甲狀腺負荷, 緩解甲亢和糖尿病的病情。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甲狀腺功能及血糖水平。甲狀腺功能指標中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正常值在1.2~4.2 ng/L;血清游離甲狀腺激素則在7.2~17.2 ng/L;促甲狀腺激素則在0.34~5.6 mU/L。血糖指標中空腹血糖標準值為4.0~6.1 mmol/L, 餐后2 h血糖標準值為<7.8 mmol/L[9]。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甲狀腺功能指標變化 治療前51例患者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水平為(14.49±7.28)ng/L, 治療后則為(4.48±0.87)ng/L, 治療后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7501, P=0.0000<0.05)。治療前患者血清游離甲狀腺激素水平為(49.37±13.48)ng/L,
治療后則為(7.48±1.19)ng/L, 治療后血清游離甲狀腺激素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2.1065, P=0.0000<0.05)。治療前患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為(0.03±0.01)mU/L, 治療后則為(3.87±0.52)mU/L, 治療后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2.7270, P=0.0000<0.05)。
2. 2 血糖值變化 治療前51例患者空腹血糖值為(12.47±
2.19)mmol/L, 治療后則為(6.28±0.81)mmol/L, 治療后空腹血糖值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9317, P=0.0000<0.05)。治療前患者餐后2 h血糖值為(18.96±4.33)mmol/L, 治療后則為(7.28±1.83)mmol/L, 治療后餐后2 h血糖值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7441, P=0.0000<0.05)。
3 討論
甲亢合并糖尿病屬于發病率較低的合并癥, 但發病后兩種疾病之間會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其中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使得人體血糖調控機制進一步失調, 還容易引發痛癥酸中毒的不良反應, 危及患者的生命。雖然目前對該類并發癥的發生機制仍無統一的解釋, 但研究得出糖尿病患者較普通人更容易患有甲亢[10-15]。
在治療時方向十分明確, 即先對甲狀腺功能進行調整, 然后降低患者血糖。因為甲狀腺功能障礙會導致人體自身降糖功能降低, 且甲亢患者身體消瘦速度較快, 免疫能力明顯下降, 容易引發其他并發癥[16]。因此, 采用甲疏咪唑進行先期控制, 該藥物可有效抑制甲狀腺組織內過氧化物酶的活性, 從而降低碘化物的氧化、絡氨酸的偶聯等反應, 降低甲狀腺激素、三碘原氨酸的合成量, 從而有效地控制甲亢病癥, 并且該藥物還可促進人體T淋巴細胞功能的恢復。待患者甲狀腺功能穩定后開展合理的糖尿病治療, 使用胰島素注射和瑞格列奈口服聯合的方式, 在直接降糖的同時促進胰腺細胞的自我恢復, 提升人體內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量[17]。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療后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和血糖指標均在標準值范圍, 說明治療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 治療甲亢合并糖尿病時必須對兩種疾病均開展治療, 調整血糖和甲狀腺功能指標, 從而保證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志良, 張笛. 甲亢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治分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31):59-60.
[2] 李晶. 甲亢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治分析. 醫藥前沿, 2015, 5(26): 99-100.
[3] 趙曉慧.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泵的降糖優勢.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5, 22(5):397-399.
[4] 蘭翠萍.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診治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5(10):1353-1355.
[5] 王孝相.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法及效果.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10):151.
[6] 王莉. 飲食護理在甲亢合并糖尿病中的應用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5(4):176.
[7] 張美玲.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探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0):149-150.
[8] 張紅, 馮喜波. 降糖藥對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臨床療效觀察. 醫藥前沿, 2015, 5(17):26-27.
[9] 李馨.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5):2792.
[10] 夏曉玲, 石勇銓. 甲亢合并糖尿病的合理用藥分析. 藥品評價, 2015(9):16-19.
[11] 胡利東.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6(2):38-39.
[12] 亢鴻儒. 對78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治療的效果研究.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6):173-174.
[13] 張青. 甲亢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治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1):104-105.
[14] 于紅俊, 李建秀, 左艷敏, 等. 用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對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探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7):103-104.
[15] 濤娜.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研究.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34):6822-6822.
[16] 劉冬冬.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14):35.
[17] 孟彩云, 朱明貞, 卓勤儉. 藥物綜合療法治療甲亢合并2型糖尿病效果觀察. 白求恩醫學雜志, 2015(1):93-94.
[收稿日期:2017-02-07]
作者單位:116400 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