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蘭+呂婉敏+梁素芳+馮燕瓊+梁妙珍

【摘要】目的探索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在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 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整體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的肌力、生活自理能力、并發癥及滿意度情況。結果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肌力優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
后, 兩組患者ADL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100.00%, 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32%, 低于對照組的24.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效果確切, 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家屬參與式;生活自理能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79
腦梗死發病急、致殘率和病死率高,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 致死率明顯降低, 但是其致殘率依然很高, 很多存活患者會出現語言障礙、肢體障礙、吞咽障礙等,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 2]。而現代康復醫學認為:加強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肢體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本院對41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 取得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間收治的82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心肝腎器質性病變、神經中樞系統疾病的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 女14例, 年齡66~82歲, 平均年齡(69.6±5.4)歲;
肢體運動障礙程度:輕度21例, 中度16例, 重度4例;肌力等級:1級11例, 2級12例, 3級13例, 4級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齡68~80歲, 平均年齡(70.4±
5.5)歲;肢體運動障礙程度:輕度19例, 中度17例, 重度5例;肌力等級:1級13例, 2級10例, 3級14例, 4級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整體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護方法, 護士組織家屬培訓, 康復訓練由家屬及責任護士共同實施、主要為家屬操作, 護士每日指導及糾正并設定目標, 由護士負責監督及更換訓練項目等。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體位護理 指導患者以健側臥位-平臥位交替為主, 每2小時更換一次體位, 在翻身時不能暴力牽拉癱瘓上肢, 盡量減輕對癱瘓肢體的受壓, 翻身時保護好患側關節功能。
1. 2. 2 被動訓練 患者無意識狀態時期, 護理人員在發病后第2天開始給患者開展被動運動, 頭部的按摩, 然后依次進行上肢、下肢的按摩, 每次按摩完均進行按摩效果的評估。再進行上肢肩部、肘關節、腕關節的被動運動, 下肢的膝關節、髖關節被動運動。指導家屬給患者進行被動運動, 增強血液循環, 也增進患者與家屬之間的親情交流, 有助于患者樹立自信心[3]。
1. 2. 3 主動運動 從患者發病后第3天即可開始被動運動, 并輔助開展助力運動。首先從手指開始, 指導患者如何通過健側手指來協助患側手指進行握拳運動等。當患者的患肢肌力達到2級時, 可以開始進行坐位訓練, 如:指導患者用健側肢體協助患肢翻身、左右移動軀體等, 開展坐位訓練時, 護理人員先將床頭抬高, 幫助患者在床上坐起, 然后逐漸改為下地坐輪椅, 首次訓練為5 min, 根據患者的耐受力逐漸增加訓練的時間。當患者的肌力達到3級時, 可以進行站立訓練, 在護理人員的攙扶下站立, 首次站立1 min, 逐漸增加時間, 并且攙扶者要逐漸減少對患者的支撐力, 并且鼓勵患者從輪椅中慢慢站起來, 并扶墻、柜子等支撐物站立, 最后直到患者可以徒手站立起來。當肌力達到4級時患者可以開展行走訓練, 護理人員攙扶著患者的患側, 護士用內側腿帶動患者的患側下肢行走, 逐漸達到患者可以自行行走[4-6]。
1. 2. 4 預防并發癥 ①褥瘡。保持床單元的清潔、衛生、干燥, 反復叮囑家屬定時給患者翻身, 每隔1 h或是2 h翻身一次, 并給家屬示范如何翻身, 在翻身后保持功能位, 直到家屬可以自主完成對患者的準確翻身。要求家屬對患者受壓部位使用紅花油按摩, 2~3次/d[7]。②肺部感染。多數患者的呼吸系統會出現障礙, 容易出現墜積性肺炎, 因此對于清醒的患者鼓勵其多喝水、深呼吸、用力咳嗽等, 指導家屬在陪伴患者過程中經常要求患者飲水, 并遵醫囑進行深呼吸訓練等, 通過用力咳嗽、叩背等措施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8-10]。兩組患者均在護理1個月后進行相關指標的評定。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肌力(采用Ashworth法進行肌力的恢復, 分成1級、2級、3級、4級, 分級越高則表明肌力越強)、生活自理能力(使用ADL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評估, 總分為100分, 得分越高則生活自理能力越強)。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肌力比較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肌力優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41,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ADL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100.00%, 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32%, 低于對照組的24.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而且, 腦梗死偏癱患者在病理上表現為動脈硬化, 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無法促進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11]。而現代康復醫學認為:早期行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提高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2]。
本院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 由醫護人員對家屬開展系統的培訓, 由家屬給患者實施各項康復訓練護理措施, 增進患者與家屬之間的親情溝通, 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緒的紓解, 同時家屬也在持續性的學習和指導患者訓練中提高認知水平, 更好的照護患者, 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 而且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的出現, 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13-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肌力優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ADL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100.00%, 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32%, 低于對照組的24.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家屬參與式個案康復訓練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效果確切, 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玉玲, 謝萍. 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研究.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4):731-732, 765.
[2] 楊晶. 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探討.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21):1959-1960.
[3] 孫艷軍, 張雁, 宋英華, 等. 家屬參與腦梗死偏癱病人早期床邊肢體康復訓練效果觀察. 中國老年學, 2011, 31(7):1249-1250.
[4] 丁瑛瑛. 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5(6):201-202.
[5] 孫迪, 汪亞群, 楊桂芬, 等. 頭皮針抽提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塞恢復期20例. 浙江中醫雜志, 2013, 48(7):526-527.
[6] 湯杰杰. 針灸疏經調臟法對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療效影響研究.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3, 8(5):231-232.
[7] 劉雪蓮, 蔣茶英, 陳闖宏, 等. 社區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在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 2014, 21(6):753-755.
[8] 夏瑜. 康復訓練護理對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恢復的影響分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23):236-237.
[9] 劉翠, 劉慶紅, 石艷琴, 等. 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與護理//中國康復護理學術高峰論壇暨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研討會論文集, 2012:280-284.
[10] 剛光霞, 楊建學, 黃麗娜. 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早期系統康復訓練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07, 2(23):98-99.
[11] 趙習明. 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5, 13(11):1357-1358.
[12] 溫立杰. 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肢體康復訓練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12):170.
[13] 駱莉, 王淑秀. 康復訓練聯合穴位按摩在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中的應用. 中醫藥導報, 2014(9):88-89.
[14] 胡群芳. 早期康復鍛煉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當代護士旬刊, 2009(6):18-19.
[15] 石霞, 耿建英, 葛許華. 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 護理學雜志, 2005, 20(7):61-62.
[16] 陳啟英. 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訓練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對康復效果的影響.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9):88-89.
[收稿日期:2017-02-10]
作者單位:529000 江門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