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科科
淺論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及其開發
文/郭科科
就業關系到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的切身利益,高職院校應注重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包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與戰略、專業(群)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師資水平、職業選擇與發展規劃指導機制、與社會的互動、培養評價機制等八個影響因素。這八個影響因素分別對就業能力結構的四個構成要素(專業能力、通用技能、個人品質、職業規劃能力)產生直接的影響。
對高職院 校來說,就業是關系到學校和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高職院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是指高職院校通過系統地培養來使大學生獲得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本文重點關注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及開發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因素眾多,高職院校需要將這些要素進行有機組合才能形成就業能力開發體系。高職院校進行就業能力開發時又必須與外部社會環境進行聯系,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諸多因素都對人才培養包括就業能力的培養產生影響。綜合來講,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界定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與戰略、專業(群)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師資水平、職業選擇與發展規劃指導機制、與社會的互動、培養評價機制等八個影響因素。這八個影響因素分別對就業能力結構的四個構成要素(專業能力、通用技能、個人品質、職業規劃能力)產生直接的影響。其關系如圖1。本文將分別對各因素進行解讀。

圖1 初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模型
高職院校的目標與戰略具體表現為具體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的子維度一般應包括人才培養的特征、培養方向、培養規格等內容。不同的高職院校其戰略定位、組織文化和環境等亦有不同,不同的學科或專業培養目標的內容也各異,決定者高職院校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高職院校應該從整個學校層次出發制定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目標,結合學校自身的戰略定位、組織文化和外部環境等因素,制定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并以此來確定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目標與戰略。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未來的職業方向。專業設置認證過程中需要考慮專業口徑的大小、專業方向的多少、專業設置的時間和地域背景。最根本的,專業設置需要符合社會需求。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趨同性較強,造成某些專業人才過剩,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時,應避免盲目從眾跟風。此外,高職院校也必須考慮專業設置時專業口徑的寬細問題,過寬、過窄都會造成學生就業不適應的問題:如果專業口徑過窄則會使得學生的擇業面變窄,而現在用人單位需求跨知識面的人才。如果太寬,缺乏針對性,則又會使學生無法適應相對專業的職業需求。
課程體系應包含專業下的總課程量、不同課程類型的比重等。此外還包括課程體系與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相關度、課程體系的開放度等。課程結構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什么樣的課程結構,就可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
從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角度講,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途徑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來使學生獲得與未來職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高職院校,培養途徑具體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與企業合作培養是在實踐教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這些培養途徑,學生的就業能力將獲得提升。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科研學習活動,讓學生積極參加實習,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等都是培養途徑的具體形式。除此之外,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對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和個人的態度產生重要的影響。實踐教學這一培養途徑對于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培養尤為顯得重要。實踐教育不僅僅停留在企業中的實習或實踐,在現階段,學校也可以在校園內創建學生實踐基地來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學校還應該重視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在校園內建立一些創業實驗基地,為學生提供實施創業項目的機會。
從實際操作來看,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與專業相關的通用的職業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在制定培養途徑時應該考慮大學生的專業性,來設計和實施合適的培養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改革使學生獲得與未來職業需求相符的知識、技能和品質。
教師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環節。教師應該有豐富的知識面,具備綜合素質,這樣老師才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在大學生心智、人格培養上,教師也有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最終形成過程中,教師也起著相當大的引領作用。老師還應該具備相應的職業經歷。教師一定的職業經歷對學生的思路、思維等方面很有幫助。高職院校應通過多種方式,如促進跨學科研究的有效組織模式來整合師資,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遠不止于職業介紹,而職業選擇與發展規劃指導不等于職業教育。高職院校通過各種設計好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自身的職業定位意識、職業機會識別能力、職業決策能力和職業轉移能力。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服務工作應針對所有的學生實施,分階段進行,并貫穿于他們的整個大學生涯中。就業能力諸要素從形成的容易度可以分為比較容易習得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需要長期通過不斷積累形成的職業態度、包括職業認同、責任心、進取心等個人屬性。能力要素中的知識技能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但職業態度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形成。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從大一新生進校始,就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并持續實施至畢業生到獲得職業為止。目前,高職院校多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興趣、幫助其選擇專業、為其提供職業需求的信息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提供應聘技巧的指導服務等形式來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的職業生涯管理與規劃能力。部分高職院校會通過問卷調查等科學的手段來獲取大學生個體的專業興趣,建議為每個學生建立相關的檔案,為未來的職業指導提供依據。從現實情況看,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大學生選擇專業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對社會的認知和自身的職業定位都有相當的偏差,很難有正確的職業觀,正因如此,高職院校更為需要加強該項工作。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最終需要社會多方:包括國家(政府)、社會團體(雇主)、學術界和學生及家庭本身來評價。多方既有一個共性的基本需要,但由于立場、角度、發展任務不同而提出不同的人才需求,學校需要根據自己的辦學傳統、學科專業結構狀況和學校定位,決定主要滿足哪一層次或哪一些領域的社會主體需要,也就決定了高職院校需要與社會各方增加互動,及時了解社會不同團體的需求,高職院校特別的需要實施產學合作,建立與用人單位的互動機制。這種合作與其稱之為“產學合作”,不如稱之為“合作教育”。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合作培養人才,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對對雙方都有利。從培養學生就業能力角度而言,高職院校應當堅持自身的獨立性,將雙方的合作納入自身的教學體系,成為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評價,是就業能力開發的一個必要環節,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知曉就業能力開發的目標實現程度,培養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產業界的需求。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培養評價原有意義是指根據預先設定的評價標準對人才培養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判斷培養過程和培養結果是否到達了預先設定的培養目標。從人才培養的階段看,是屬于人才培養結果的反饋階段。通過評價可以來對培養過程、培養目標、培養途徑等進行調控,并根據評價結果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加以調整或優化,進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培養評價是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如何來評價,即評價的方式怎樣,在什么時間評價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評價結果,進而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對學生的培養評價用的最多最普遍的評價方式就是考試制度,通過考試來評價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當然考試不僅僅是指普通的卷面考試。但不管是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都是一種封閉式的評價方式,即這種評價與社會需求是脫鉤的。基于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視角,僅僅通過這種封閉式的評價顯然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是沒有幫助的。就業能力是適應未來職業發展需求的能力,因此對就業能力培養結果的評價需要開放式的評價,需要與社會需求結合,吸收產業界的評價標準。培養評價從其本質看,是一種人才培養過程的反饋機制,即對目標、指標完成情況的定期驗證。
郭科科(1985-),女,江蘇省鹽城人,明達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