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娟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鎮江 212000)
腸內營養護理指引在腦外傷危重患者中的應用
季 娟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鎮江 212000)
目的探討腸內營養護理指引在腦外傷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外傷危重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腸內營養護理指引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觀察組給予腸內營養護理指引,對照組給予腸內營養常規護理指引,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營養狀況。結果觀察組護理指引后血清白蛋白為(31.24±3.57)g/L,高于對照組的(27.14±2.12)g/L;觀察組護理指引后血紅蛋白為(78.74±9.21)g/L,高于對照組的(70.15±6.21)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腸內營養護理指引,不但可以滿足患者機體營養需求,而且有助于腦外傷危重患者腦組織恢復以及傷口愈合。
腸內營養;護理指引;應用
腸內營養是營養支持方式中的一種,該營養支持方式是經胃腸道為患者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1]。腦外傷危重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2],如長時間營養得不到滿足,機體細胞無法維持正常代謝,免疫力下降,出現或加重感染,病情加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合理的腸內營養護理指引在治療中尤為重要。本次研究以腦外傷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外傷危重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腸內營養護理指引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觀察組男9例,女6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42.3±3.7)歲;病因:交通事故8例,高處墜落5例,意外摔倒2例。對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44.2±4.1)歲;病因:交通事故9例,高處墜落4例,意外摔倒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選用硅膠鼻飼管,根據患者鼻腔大小選擇型號合適的鼻飼管,成人一般選擇14號、16號鼻飼管,于12~24 h內經鼻飼管給予營養輸注[3]。兩組患者在進行營養輸注前需用空針回抽胃內容物,確定鼻飼管在胃內,并在營養輸注前后都需用30~50 mL的溫水對鼻飼管道進行沖洗,避免管道堵塞[4],營養輸注完畢,沖洗完后將鼻飼管末端反折并固定好。每天營養基礎需要量按Harris-Benediet公式計算,男性:13.75 W(kg)+5.0 H(cm)-6.76 A(歲)+66.47;女性:9.6 W(kg)+1.7 H(cm)+65.5-4.7 A(歲),呼吸衰竭:營養基礎需要量×1.16(男)或者1.19(女)+10%營養基礎需要量[5]。觀察組遵醫囑給予飲食,鼻飼速度遵醫囑執行,定時對胃內容物回抽檢查,一般每隔4個小時回抽檢查一次。回抽量在50 mL以下,打回胃內并做記錄,回抽量大于50 mL,則將超出部分丟掉;再次回抽,回抽量大于150 mL,下一循環減慢一半速度,告知醫生給予促進胃消化的藥物;回抽量小于150 mL則在第二循環繼續進行鼻飼;第三次回抽,回抽量小于150 mL,丟掉超過50 mL的回抽物,鼻飼速度不變;第四次回抽150 mL,同樣丟掉超過50 mL的回抽物,每次回抽都需觀察回抽物的量、性質。對照組給予腸內營養常規護理指引,用營養泵進行營養輸注,一般輸注速度應控制在60~100 ml/h。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營養狀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含量明顯高于護理前,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營養狀況比較(±s,g/L)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營養狀況比較(±s,g/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護理指引前 護理指引后血清白蛋白 血紅蛋白 血清白蛋白 血紅蛋白觀察組 15 25.53±3.53 65.21±5.63 31.24±3.57*78.74±9.21*對照組 15 24.33±3.51 66.58±6.24 27.14±2.12 70.15±6.21 t 0.93 0.63 3.82 2.99 P 0.3585 0.5329 0.0007 0.0057
腦外傷重癥患者由于應激反應,導致體溫升高,心率、呼吸等增快,組織處于高代謝、高分解狀態,且因為主動攝取營養功能喪失,不能滿足機體新陳代謝需要,不利于組織修復與再生,同時出現消瘦、乏力的癥狀。長期營養攝入不足引起負氮平衡,可造成低蛋白血癥[6],使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腦水腫得不到緩解或者加重,腦組織恢復以及傷口愈合被延遲,機體抵抗力下降,感染加重,從而可對全身臟器功能造成影響,因此給予患者合理的腸內營養護理指引在腦外傷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對患者機體康復有很大影響,醫護人員應該引起重視。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分別為(31.24±3.57)g/L、(78.74±9.21)g/L,高于對照組的(27.14±2.12)g/L、(70.15±6.21)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于學鳳的研究報告是一致的。這是由于給予患者腸內營養護理指引,是先通過對患者胃腸道功能進行準確評估,定時抽取胃內容物,根據患者胃內容物含量的變化,調整營養輸注量,不但滿足了患者機體營養需求量,而且避免因胃內容物量過多造成患者胃腸道負擔[7]。
綜上所述,合理的腸內營養護理指引,可滿足患者機體營養需求,有助于腦組織恢復以及傷口愈合,值得臨床推廣并應用。
[1] 韓芳朵,詹陳菊,李碧珍,等.重癥腦出血患者微創錐顱術后兩種腸內營養護理方式的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0):129-130.
[2] 葛嘯天,張佳樂.一例腦外傷患者術后營養支持的循證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82-383.
[3] 于學鳳.螺旋型鼻腸管在重度顱腦外傷腸內營養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2):67-68.
[4] 曹櫻花,趙 毅,趙曉輝,等.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腦外傷昏迷患者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23(22):150-151.
[5] 富利英.腦外傷、腦卒中患者經管道腸內營養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28):207-208.
[6] 王 莉.早期免疫腸內營養對腦外傷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及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3):93-94.
[7] 姜惠敏.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腦外傷昏迷患者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3):126-127.
本文編輯:孫春宇
R473
B
ISSN.2096-2479.2017.01.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