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護理干預對體檢者采血后皮下血腫形成的影響分析
王 芳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體檢者采血后皮下血腫形成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的體檢者1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的體檢者發生皮下血腫的概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皮下血腫的發生率又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體檢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皮下血腫的形成,提高體檢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護理干預;體檢者采血;皮下血腫;影響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很多人都會定期去門診進行體檢,以便及早發現潛在的疾病,及早接受治療[1]。采血就是體檢中的一個項目,體檢者因為缺乏專業知識,按壓手法不當,經常會導致皮下血腫的形成。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我院選取了體檢者150例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的體檢者1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例。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2.35.7)歲。實驗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4.34.9)歲。兩組體檢者的性別和年齡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采血方法:體檢者由擁有5年以上護齡的工作人員進行統一操作,在體檢者的手肘正中位置使用靜脈方式進行采血,采血前需要用碘酒為注射器和體檢者的手肘進行消毒處理,所有的針頭規格和操作方式都是一致的,針頭均一次性穿刺體檢者的皮膚。
1.2.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在采血前向體檢者交代注意事項,提前做好相關準備。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1)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主動為體檢者創造良好的環境,熱情接待體檢者,向他們介紹體檢的流程,讓體檢者盡快適應周邊環境。(2)心理護理:在采血前護理人員應主動和體檢者溝通,向他們解釋采血的用意,并且要讓他們知道采血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叮囑體檢者采血過后松開拳頭。在采血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幫助體檢者分散注意力,讓他們放松心情,以降低對疼痛的感知。(3)采血部位的護理:采血后護理人員應立即按壓住體檢者的采血部位,并指導體檢者用食指、無名指和中指沿著血管方向按壓針眼,密切關注他們的舉動,以防他們屈肘。還要囑咐體檢者按壓時稍稍用力。中途也不能放松,切忌揉搓采血部位,按壓時間在五分鐘左右。(4)健康宣教:采血后要叮囑體檢者避免提拉重物,以防穿刺部位的血管出血,從而形成皮下血腫。
1.3 評價標準
穿刺部位沒有出現滲血,周圍的皮膚呈現正常狀態表示無出血;穿刺部位周圍出現血腫、瘀斑,針眼也逐漸擴大,這就表明已經形成皮下血腫。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體檢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情況
實驗組的護理干預得到體檢者的廣泛認可,護理滿意度為100%,而對照組只有6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體檢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n(%)]
2.2 兩組體檢者形成皮下血腫的概率比較
對照組的皮下血腫發生率為13.33%,明顯高于實驗組的2.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檢者皮下血腫的發生率對比(n,%)
采血是體檢中必不可少的項目,可以發現體檢者的潛在疾病。但是通過觀察臨床治療發現,因為體檢者按壓方法不正確,缺乏專業知識,很容易造成皮下血腫的發生,從而引發護患糾紛[2]。如果在采血后對體檢者進行護理干預,幫助體檢者掌握按壓方法,就可以有效避免皮下血腫的發生[3]。本文采取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是從環境護理、心理護理、采血部位護理和健康宣教這四個方面展開,其中環境護理主要是讓體檢者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懷,讓他們盡快適應陌生的環境;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體檢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促使采血工作的順利開展,體檢者也能更加主動地配合工作人員,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采血部位的護理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避免皮下血腫的形成;健康宣教則是針對采血后的干預,可以有效控制炎癥的發生,提高體檢者對采血的認識,更加符合現代護理要求[4-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皮下血腫的發生率又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護理干預對于皮下血腫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綜上所述,對體檢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減少皮下血腫的形成,對于不良反應的發生也具有積極意義,可以推廣使用。
[1] 王 倩,楊 陽,劉 杰,等.如何加強體檢者集體采血后的護理工作質量研究[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4,30(10):117-118.
[2] 程久琪,張 帆.真空法周圍靜脈采血形成皮下血腫的預防與處理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3,22(10):1277-1278.
[3] 韓麗娜,張 桂,徐 娟.護理干預對體檢者采血后皮下血腫形成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2(10):177-178.
[4] 莊楚璇.體檢人群靜脈采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8(17):2632-2633.
[5] 康建榮.輸液治療相關并發癥的識別和護理干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0(01):183-184.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2
B
ISSN.2096-2479.2017.01.091.02